贵州盘县两河街道沙坡小学 553535
摘 要:应试数学教学知识灌输多,联系实际少;统一要求多,个性发展少;平常作业多,实践活动少。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搭建数学实践活动和探讨交流广阔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数学思想、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实践中来 今天,我们的生活经验数学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感兴趣,也乐于去实践去探索。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目的在于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外活动课,数学实践活动非常能体现新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那么对于小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呢?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需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包装盒,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包装盒摆放好当做商品来进行实践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思考很多问题,如:到哪里去收集商品包装盒?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按哪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摆放比较好?在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时,就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越来越强的当今社会,数学实践活动更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在遇到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钟表,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图形的拼搭活动时,让学生用所学的图形拼成一个个逼真的模型,有最简单的房子模型引出机器人、坦克、轮船、飞机等各式各样的模型,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活动是展现创新、展示个性的最佳平台 教师创造性地教,小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突破书本,标新立异,以新的思维、新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去解决实际问题。 1 标新立异,让学生张扬个性 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决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主动探求,多方式、多角度思考,使问题得到创造性地解决。我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首先出示问题:用多种工具,多种测量手段,对一元的硬币找出圆心,画出直径并测量出直径的长度。然后同学们分头做实验。在让学生交流做法时,有的是用直尺沿硬币边缘找最长线段的方法测量的;有的是同时用直尺定位、两三角板直角边加固硬币边缘的方法测量的;有的是紧贴硬币外面画正方形的方法测量的等等。这样,多种思维方式、不同的操作方法实现了殊途同归。在这种热烈而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积极学,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得到了真正发挥。 2 增强数感,让学生焕发创力 怎样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积极而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我认为只有将数学融于生活、融入活动,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数学情感,激发出创造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让他们交流感情,以焕发出创新的火力。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弄懂元、角、分的关系后,接着,我打破教材限定,设计了“我当银行专银员”的实践活动。当“顾客”拿着1元钱来找“工作人员”(全体同学)换零钱时,大家想了各种各样的换钱方法,如:10张1角的、2张5角的、2张2角、1张1角、1张5角的……课堂气氛热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此基础上,又设计购物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东西”。从而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同时注重了学习延伸,让学生回家帮爸爸妈妈购买物品。使数学课成了活动的课堂,表现自我、激发创造的课堂。 三、 活动是学生开放学习、自我发展的平台 立足学生发展,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形成学生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所以,在开放性的数学学习中,应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成功机会。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强烈求知欲和创新潜能。如“位置与方向”教学,我为学生设定了“为居民小区设计合理布局图”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会辨认方位,并会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后,前后位的同学结组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张居民小区平面图。课件出示:居民小区应建哪些公共设施?建在哪?为什么?说说这些公共设施的方位。由于活动是开放性的,学生们的设计各式各样,且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将机械模仿变为探索创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活动是学生充分实践、培养能力的平台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应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体石块,水面上升,使学生对物体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有了直观理解。然后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动手实践,并感性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这种对未知事物的主动探索,使能力在实践中得以生成。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大胆想象,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让学生真正体会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
五、活动过程中要做好周密的活动计划 1.教师在活动前,应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前知识技能的铺垫,实践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开展的步骤,活动后科学、合理的评价等。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不拘泥于数学课本的实践活动安排,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2.教师在活动中,应做正确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融入到其中,不时地给学生拨正方向,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及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和学生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教师在活动后,应做出色的总结者。一次活动如果缺乏总结,就会暗然失色,学生也会逐步丧失活动的兴趣。因此,每次活动后,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取得的活动成果要给出适时的总结。如评选最佳活动小组,最佳活动个人,最有创新意识的活动者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立足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数学性,即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一定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郎利民.浅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J].考试周刊,2011(93):75. [2] 姚兴明.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