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保田镇忠义中学 553509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绝不能停留理念的层面,应大胆进行学习、研究、探索。 【关键词】 初中语文;转变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我们对新课程的认识绝不能停留理念的层面,应大胆进行学习、研究、探索。笔者就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首先,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创新理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列,因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只有对传统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的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教育阶段的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 其次,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 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问,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去找答案;去讨论;去选择。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最后,强调对个体注意的模式。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尽量保持对个体的关注,鼓励他们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学策略。通过采用这种式,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会大幅度提高,他们思考 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幅度增强,学习积极性也会高涨。这样,整个的教学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教材的拓展需注重目的性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的划分教学内容,选定学生感兴趣的为切人点,对教学目标进行有目的性取舍,将拓展式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行导向锁定,突出某一侧重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思索与共鸣,最大限度地拓展对原作的理解。如果不注重拓展内容的目的性,拓展内容与文章的教学 目标严重脱节,就会造成拓展的画架子,起到得不偿失的作用。例如:我们利用学生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反过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就课文中涉及到的某些文化现象,人物背景等多层面地生发开去,自觉地挖掘,欣赏其中美的蕴含,从而充实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发展思维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人手,并以此为有效的载体,在拓展活动中尽量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重点突出。在问题的设置上突出导向性,梯度性,在充分发挥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握文脉,理解情节,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内容。教师对拓展重点的具体解读和拓展内容的衔接是展教学功效落实与否的关键所在。掌握特点,举一反三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内核。拓展就其本意来说,是一种学习迁移,它需要学习者对原知识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并在相似的学习情境中进一步展开。就某一篇文章来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是拓展活动的最终教学宗旨。由于学生对一些新知识从未接触,必然地会产生茫然的感觉,在教学中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相关特点,尤其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掌握规律,如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要先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写景状物、伏笔照应、推敲文字等等,在形成一定的认识后,再结合课文认真分析,细心领会,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一般特点。要真正体现“拓展”的教育意义,就必须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进行“举一反三”的迁移式学习,学生在与老师一起分析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经验加以运用或对照,使学生的认识从知识性的理解上升到实践性的感悟,尽可能地实现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的转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课上的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五、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例如: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认真作好记录……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转变观念,对内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外争取家长 、学校的支持。同时,辅之以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始终如一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校内外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这样 既能丰 富学生的语文 知识 ,提高学生 的语文 能力,又能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唯其如此 ,才能真正做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