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感受数学教学的魅力--作者:闭新华

感受数学教学的魅力--作者:闭新华
广西象州县象州镇初级中学      545800
 
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从四个方面阐述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学生忠实的听众,适当地运用激励性地评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从而建立学习的信心,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魅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既要关注自身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给教师带来的一个根本性的思考和行动。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构建有效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教学的核心是组织和参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真正的课堂。”,要让学生真正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可这样开展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 ,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第二步,让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探究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并与解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学生之间出现了两种答案: 和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并未立即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利用这一契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已见,最后达成共识: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 ,并且都了解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是相同的,区别是在“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美国有一句谚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给了我启示,教师通篇讲授满堂灌、一言堂的话语权,学生是很容易忘掉的;只让学生看见,他只能记住,但不理解;要让学生理解,你就必须让他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听,又看,还做”,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和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认识或验证知识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在独立或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知识的特征和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从对比中将知识系统化。而且要注重捕捉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对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加以过滤、把持与整合,充分合理地利用,有时可以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数学教学要注重体现做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在“学习”,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构建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和倾听者,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内容时,可以这样开展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复习乘方的意义,并写出一个与 底数相同的幂;第二步,让学生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并根据得到的等式探究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在探究中,绝大部分学生懂得两个同底数幂相乘的结果,但对于同底数幂相乘的规律,部分学生没有发现。此时,教师并未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四人小组相互交流”,依旧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做中学”的过程。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并不意味着教学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反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也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敢“放”、舍得“放”,才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才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而,我大胆交出了主动权,让学生去想、去看、去讲、去做,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让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训练有效融合,一同发展。
三、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面向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有效数学课堂应该由过去学生听教师讲变成学生自己学,把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地、聚精会神地看书,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爱读书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独立自强的竞争意识,同时给予了学生巨大的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和激发思维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自信和尊严。在课堂上,学生不依赖教师,充满自信,靠自主学习,由旧知而获得新知,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种创新,这是在培养学生敢于摸索,大胆创新的精神。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熏陶,品质、意志、行为习惯等都得到了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种方法,教会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知识和问题已有初步见解,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距离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积极性、主动性容易被激发起来。而且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是将主动权下交给学生的良好方式。通过营造浓厚的小组互助学习氛围构建自主学习型课堂,能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使学生在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活泼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在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时,可以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二元一次方组 的两个方程中,未知数 的系数有什么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你能消去求知数 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未知数 的系数相等,根据等式的性质1,将两个方程进行减法运算,可以消去未知数 ;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联系上面的解法,想一想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能通过对比发现两个方程组的特点,很快的找到解决的方法。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则生疑,疑则学进。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并且要在很正常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登上这个境界,首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因此,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能真正激发和启动。
四、数学课堂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
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具有独立价值的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的教学活动。对话教学是对“一言堂”的挑战与革命。一节没有对话的课是没有教学效果的课,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会激发出学生的激情和个性,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师生、生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对话活动,让师生在“对话”中焕发光彩。
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数学课堂对话,其重点不是放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上,而是着重于“为什么?”的探究层面。教师应科学地运用主体发展策略,引领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研究性课题。而富有价值的新研究性课题正是在课堂中不断生成的,这就是数学对话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智慧火花不断碰撞,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逐步走向高效,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断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构建发展的平台,向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让数学教学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志 梁立士.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陈旭远 张捷.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  捷.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冯晓林.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5]张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大学出版社,2003
[6]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沈  思.课堂的革命—师生平等对话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8]王呈祥.师德新观察——如何做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廖玉萍.学科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0]李维国.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12]郭东岐.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13]严永金.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地震出版社,2006
[15]高金岭.师者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修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