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者:陈利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者:陈利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平关镇平田小学    553541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在教学中,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在教改的今天,朗读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架设好朗读这座桥梁,使文章的作者、师、生三者的情感达到和谐共鸣,从而构建师生共奏一曲悦耳动听之歌的语文新课堂。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可以把人带到一幅幅优美画卷中去,一首首动听的歌中去;可以让人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亦可以让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正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述;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日后动笔辄合,在已亦不知何来。”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有美的欣赏能力,能生成美,创造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1、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样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 
  2、教学仅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营造朗读的氛围。 
  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在朗读训练中也是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古文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得不好,谁敢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得好?”这么一问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学生纷纷地来挑战老师,一下子班里的气氛就活跃了。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求胜的心,也就有了兴趣。 
  2、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首先,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布置一些朗读类的内容。例如老师可以规定学生要预习一篇课文,要每天朗读几篇诗词,并且能够写出对这篇文章的一些感触,规定每天进行检查,这样的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其次,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朗读的考试,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检测,并给予小的奖励。再次,也可以实行课堂评价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好坏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打分,这就督促学生要积极地进行朗读,不能偷懒。或者是让学生互评,让同学们告诉你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样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帮助。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四、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①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②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③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