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鸡场坪镇鸡场坪小学 553525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我国文学家契柯夫也指出:“作家务必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观察是作文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强弱是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学生轻松作文,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锤炼,应从根本上抓起,注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顶尖部分,它的水平程度可以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而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又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从低年级起就应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作文好比建房子,都需要一定的材料,而作文材料既可以从书本中得来,又可以从生活实践中来,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大千世界色彩纷呈,变化多端。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往往观察得不够仔细。教师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先从课堂教学抓起,可采用挂图或电视、录音机、幻灯机、多媒体电脑等教学工具,尽量做到色彩鲜艳,立体感强,富有吸引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大部分感性材料来源于生活,单一在课堂中学生得到的知识印象不一定深刻,而亲身得来的知识体验,即写作素材,才是最直接、最真切、最生动的。这种写作感受和材料,必须在生活中仔细观察。
观察的方法指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要有顺序,二是观察要抓住重点和特点。
1、是观察要有顺序。
不论观察什么景物、事物、人物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叙述无序,让人读起来觉得头疼。观察顺序,一般来说,可以从时间角度看,也可以从空间角度看。
从空间角度看,这个观察对象处在什么位置,它的周围有那些事物,它本身怎样,都应该观察清楚,抓住它的颜色、大小、形状、神态等方面作静态描述。这个顺序可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大榕树,作者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榕树的树叶、枝干和气根的特点来写。
从时间的角度看,主要指这个观察对象的活动情况,它的开头怎样,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结果,即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着重抓住事物的动作作动态观察,如《小青蛙》的一个片段:
小青蛙眼睛瞪得圆圆的,盯着停在稻棵尖上的蚱蜢,一动也不动。那只蚱蜢煽动翅膀刚想飞走,小青蛙突然猛地一蹿,张开大嘴,吐出一条飞叉似的长舌苔,一下子黏住了它,把它倒勾进嘴里,眨眨眼睛就咽下去了。
这是小青蛙吃蚱蜢的动作描写。作者一连用了六个动词,就把青蛙敏捷的特点刻画出来了。当然,观察要注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一定的变化。
2、观察要有重点,抓住事物的特点。
观察之前,要把握事物的全貌,知己知彼,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重点的观察,它就是要处理好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观察与分析问题的有机结合
观察事物的目的就是要把已有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这就使得观察者从一开始起就要认真思考问题,分析它具有的特点。若浮光掠影地看,且不加思索,那是没有什么收获。因此,只有观察与思考问题相结合,才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
教师培养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能力,通常采用比较和联想的方法。
1、比较法。
比较事物可以是这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作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某些方面比,或者在不同时候比,不同的环境比等等。例如: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中花池里的各种花的特点,就要看看它们的颜色、形状、香味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观察人时,就要比较这个人与那个人的相貌、脾气、爱好、品质等方面。再如,布置学生去观察上学路上、放学路上有什么变化,这是同一事物的这个时候与另一时候的情况比较。只有比较,让学生开动脑筋,才能找出事物的差别,观察与分析的能力才得以提高。
2、联想法。
联想要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仅仅把看到的事物依葫芦画瓢似的写下来远是不够的,应该想这个事物的过去和未来是什么样子或由这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比如,前面讲到让学生观察花,想到花朵的培育者——园丁,是怎样辛勤培育花朵,再由此联想到像花朵一样的人——儿童,园丁——教师,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又如前面的《秋雨》一文中的最后一段,也是一种联想,作者由秋雨想到春雨,突出秋雨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时,应注意:一要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记得有位六年级学生在他的观察日记中写到:
“这天放学后,我有去菜园里捉小虫观察,发现有两株茄子的嫩叶上多了几个小洞。我俯下身,看看究竟是那条该死的虫子在捣乱,翻开叶子的背面一看。咦?难道是七星瓢虫干的?不对,怎么它的甲壳上不仅仅是七个星点,二是布满了许多星星点点,数一数,一共有十八点,我去问了老师才知道,这家伙叫十八瓢虫,长得像七星瓢虫,是庄稼的害虫,专吃嫩叶心的。”
不难想象,老师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就会带动更多的学生有所“新”的发现。
而要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都有好奇的心理,他们提出的问题,也许幼稚可笑,也许连你也一时回答不了,教师应该珍视这些有益的问题,因为它能化作促进学生观察大自然、人生的动力。
以上谈的两个方面,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吕叔湘先生说:“少年的时候,应当把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作为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一切感官,去发展这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