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谈如何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作者:李婷  刘静

浅谈如何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作者:李婷  刘静
                                 四川省安岳县幼儿园     642300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传统文化,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名篇,教会了人如何做人、孝亲尊师、谦恭有礼、诚实守信等等,这些传统文化教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当前,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让幼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点论述。
一、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篇章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生活不象小学生那样有一定的规律,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是没有明确界限的,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因此,结合幼儿的学习规律,我们要精心设计学习策略,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生活的细节中,通过学习,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风采。   
比如当前很多成年人都在学习的《弟子规》,融读经、识字、为学、为人于一体,从“入则孝”到“余力学文”七个部分的内容中,教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谨言慎行、诚实守信等等,《弟子规》也是古人教育幼儿的经典,需要我们很好地继承并落实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在学习了这部分的内容后,幼儿就明白了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那么,孩子在家吃饭的时候,就懂得了先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座,自己是晚辈,要在最后入座;在学习了“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内容后,让儿童改变了过去喜欢挑食的习惯,他们在餐桌上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菜,心里产生厌恶心理的时候,“对饮食,勿拣择”就及时闪现到脑海,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让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学习传统游戏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的民间游戏,如运动技巧丰富,在快乐中发展体能的民间体育游戏;琅琅上口,趣味无穷的民间语言游戏等等,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玩,或者以玩的方式来做游戏,在组织幼儿做游戏时,将民间游戏巧妙地渗透到了幼儿游戏中,使幼儿体会到了传统的民间游戏的独特魅力,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简便性,只要想做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幼儿民间游戏的道具一般都是来自日常生活,就地可取。如丢手绢、跳房子等等。
中国民间玩具丰富多姿,玩具制作的原料更是俯拾即是,有大量的材料可以制作成有趣的玩具,因此,我们要注意将玩具和材料统一,体现出游戏、学习的统一性。如,元宵节的花灯、河灯,春节的烟花、鞭炮等等,我们在幼儿玩这些玩具的过程中,要给幼儿介绍这些节日的意义,玩具代表的含义等,有效地加深了儿童对民俗知识的印象,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三、让幼儿在过传统节日中感知民风与民俗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民风民俗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风民俗大多是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直接关系的,如,元宵节,就有吃汤圆、放花灯的民俗,端午节,就有吃粽子的民俗,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然而遗憾的是,在现代的中国城市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圣诞节之类的节日更感兴趣,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表现的非常淡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儿童的兴趣,特别是要创造机会让家长和同伴一起参与,以互动的方式,增强幼儿参与的主动性,          比如,在端午节来临之前,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一次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的包粽子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给幼儿讲解端午节的由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增长了民俗知识,了解了浩烟如海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起他们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