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八中学 553000
摘要:有效的复习除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不同复习策略的运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获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并据此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进行优化,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初中数学有效复习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总复习;方法
提升初中数学总复习效益是初中数学教学及新复习理念的必然要求。而准确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学生的发展;相反,不恰当的复习则会让学生产生痛苦感。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跟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以外,还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情感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科学的初中数学复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主题式复习策略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必然有其赖以生长、解释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下探寻“知识场”,理解知识才更深刻有效。主题式复习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探究的形式或问题解决的形式进行复习,即根据学习任务的背景、特征以及知识生成的思维过程,设计相关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情感的教学镶嵌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这不仅使学习的任务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进行,更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时,笔者将整章的重要知识的复习都是围绕着在买礼品所引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展开:如用“礼品盒选择”这一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观察、总结这个方程的特点,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解这个方程来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用“礼品的生产”、“礼品的销售”这两个问题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进行复习等。而在进行“动点问题”的复习时,教师则是通过一道中考中的热点问题:“动点”问题的探究展开教学,通过开放式引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手段,让学生参与课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情境创设复习策略
复习课中的情境担负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为复习课打下基调,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因而,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兼顾以上两个方面,同时,作为引入阶段的情境设置,不能太过于花哨,不要设计太多的枝节问题干扰学生的学习。一般,在初中阶段的总复习课,创设情境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2.1从生产、生活中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问题引入
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引入,然后数学化。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的“有用”。
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时,A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某同学去购买礼品,选择礼品盒的时候碰到这样的问题:如图,礼品盒高为10cm,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4cm,若保持盒子高度不变,问底边边长应增加多少厘米才能使其体积增加200cm3?
解:设底边边长应增加xcm,
由题意,可列出方程
10 (x+4)2=10×42+200
2.2题组引入
通过设计一组简单的,全面包含要复习的各类知识点的题组进行引入。它的落脚点绝非是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而是将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散在不同的知识之中,将渗透或运用的思想、方法有共同点的习题重新组合呈现。这种引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反思,使其产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针对具体情况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形成背景性经验。
2.3简单的开放题引入
将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简单化,然后以开放题的形式进行引入。作为引入阶段的探究题,它应具有以下特点:浅入深出,有一定的知识容量,涉及数学思想方法多,学生思维能得到真正的锻炼;问题具有层次性,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性呈现,即探究过程和结果呈开放姿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又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广延性,易于学生发现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与推广。
3.网络化知识结构复习策略
由于现行新教材是按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因此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在已有的记忆中有效地提取知识,这就使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成为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的首要任务。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知识在各自体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理清脉络,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结构。它不应只是从资料上抄来或直接给出的“知识网络结构图”,也不应只是引导学生作简单的回忆,更不应将其作为“知识体系+例题”结构中的独立环节,只有将知识体系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是有效的。
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时,通过“礼品盒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得出方程:
10 (x+4)2=10×42+200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方程?它有什么特点?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在对不同学生的结论进行补充、完善。
4.题组复习策略
“题组教学”,即将一个已有的起点题进行系列改编或变式,形成一组题或一个题链。这样的题组或题链绝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题,它与题海式训练题截然不同,它是有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明确的考查目标和培养方向,有利于多方面地促使学生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对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题组的编制方法:
法1,变换题设。即对习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换、增加题设或结论、或将题设与结论置换。它能从多个角度来研究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力。
法2,改变图形。如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边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或一般三角形,将三角形变为四边形等。图形的改变能使思维角度、解决方法、涉及知识以及能力的要求发生变化,但不会改变所要考查的数学本质。
法3,变换题型。这里主要指将封闭性问题改为开放性的探索题,静态题变为动态题等。题型的变换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变换,它既能对有关知识侧重复习,又能活跃思维、强化思想方法的掌握,对复习效果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法4,变换角度。用变换角度的策略去编制题组,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变换角度去认识知识和思考问题。特别是对互相之间联系密切、并经常相互转化的知识内容(如相反数、绝对值、数轴之间的关系,方程、函数、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等),采用变换角度、形成链状的变式题组来复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使相关的知识(包括方法和技能)自然、顺畅、扎实地联系起来,同时还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发展。
结语
通过本研究,我已逐步树立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构建了初中数学总复习课有效教学的策略图,并探索了初中数学总复习有效教学的可操作性的策略,期待能给其它的初中数学老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06):46.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