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威宁县二塘茶山小学 553100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活动。儿童应是生活中的儿童,是天真烂漫、幼稚可爱的儿童。教师应是本色的教师,教学拒绝‘作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话语应是生活化的话语,动作表情应是生活化的动作表情。”
可见,“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一、改革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将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家里,大家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学生怎会不思潮涌动;教室里,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角、生物角、科技角,让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美丽的盆花、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各式的玩具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此外,课堂还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分阶段分主题进行布置,如“春色满园”、“夏日蛙鸣”、“硕果累累''、“雪花飞舞”,乃至“一家商场”、“一辆火车”等。在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里学习,大家心情舒畅,和谐的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尽管现在的教材编写已经注意了贴近儿童的生活,但由于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积累的相对贫乏,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
1、引导观察,认识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猫》一文,猫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了解猫特点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了解猫的性情、脾气等,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火烧云》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天空中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唤醒生活,丰富内涵
教学不应是简单的告知、传递、赠送,而应是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有效诱发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丰富了语文内涵。比如我在教《庐山云雾》时,首先通过自己讲述旅游的景点及感受,唤起学生对曾游览过的风景点的回忆。这时,我顺水推舟:“同学们去过庐山没有?想不想去,那我们今天就去游览。”学完了本篇课文,学生会对庐山充满向往,趁此机会,我向学生提出一个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的问题:“你们都曾经到过不少地方,那你们能不能把你们游览过的地方的美景讲述出来与大家分享呢?”于是,学生把自己的游览记录下来,这时,一篇篇的游记,在学生的笔下生成了。
3、融入生活,解决问题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招领启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天早上,一个学生在校门外拾到一个钱包,将钱包交给了他,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学生,问学生该怎么办?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写“招领启事”能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写“招领启事”的意义,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接下来就开始教学“招领启事”的写法,让学生开始写招领启事。这时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为了帮助捡到东西的同学的忙,所以学得都很投入,写得都很认真,而完全没有枯燥的学习的感觉。写完后,选择好的作品张贴于校门外合适的地方。过了几天,于老师又对同学们说,这个失主看到同学们写的“招领启事”后领回了东西,非常感激,他想写一封感谢信,想请同学们帮助,于是又展开了“感谢信”的教学,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三、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1、模拟场景,再现生活
如复述课文,如果只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显然比较单调,不符合儿童乐于游戏的天性,更谈不上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稍作调整,引进生活中父子俩讲故事的情境,复述由一人独白改为由“父亲”给“儿子”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这样教学的效果就会迥然不同。“说”者因为有了忠实的听众,说兴更浓,并且形象的动作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听”者则一改沉默静听的僵化形象,回归生活的真实,边听边做出反应,复述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发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教学活动就变得更加生动了。
2、角色表演,体验生活
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如把课文编排成小型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感悟。
例如,《西门豹》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们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既惩治了恶人,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已经意会,无需言传。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五彩缤纷,异彩纷呈,是学习语文之源。将课内与课外相衔接,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生活化,语文课堂必然会焕发无穷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