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小学数学引导教学--作者:董吉

小学数学引导教学--作者:董吉
贵州盘县两河街道马寺小学          553535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主要就如何通过引导的方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实效问题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理引导;综合提升;导入 
   数学作为一门与人们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被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看作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为此,教育部门大有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因此,为了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其数学整体素养,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应试水平,教学工作者应注重对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引导,进而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改变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 
  通常情况下,学生能有效发挥思维想象能力是建立在较宽松的环境基础之上的。只有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支离破碎地表达出来,却很难形成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点拨和概括,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二、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只要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游戏,创造一些活动情境,对学生学习数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复习“认识物体”一节课中,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等物体的特征,我让学生蒙住眼睛“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摸到什么物体?引进这个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物体特征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总是爱插嘴,对学生的发言,逐一进行补充:“你说的是……”,“你在说……”正因为如此,学生表达的意思才逐步变得明了,但发言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碰撞、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教学一度陷入一对一的局面。之所以造成这种的后果,是因为教师怕课堂出现“冷场”,于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附和、帮腔、概括、评价。如果教师能够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再加以引导,远比让学生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应是“相互倾听的教室”。学生只有有效地倾听,才能对别人的思考、看法进行认可、批判、分析,进而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教师只有倾听,才能从学生的错误点开始,从学生的差异点入手,组织开展有效教学。 
四、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创造应用环境 
  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家里的客厅、卧室等地面面积。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多,感受到身边的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开展数学交流活动,营造应用氛围 
  开展数学交流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学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完“认识图形”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看谁拼图形最巧妙”的活动;教学完“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我就开展“优秀统计员”的活动;在教学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的知识后,我就开展“农田计算员”的活动;在教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我就开展“学做售货员”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并努力学习数学。 
  六、注重引入开放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入开放式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的主要特点是具备较强的层次性和发散性,对于一个数学问题能找到诸多解决办法,进而能有效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总之,只有教师不断积累创设情境的知识,才能创设出有利于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要实现有效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弥补思维中的缺陷。借助这样的方式,能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