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羊场乡林业站 553521
摘要:阐述了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分析了森林火灾发生的条件及发生的原因,从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火灾;发生因素;预防措施 1 引言 森林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火灾是森林的大敌,由于贯彻执行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护林防火方针,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羊场乡山林森林火灾仍时有发生,森林资源屡遭烧毁。因此,研究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预防措施,彻底消灭森林火灾,是森林经营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2 森林火灾的危害性 一场火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长期培育起来的大片森林烧光。火灾对森林的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林火烧毁大量林木。未被烧死的林木则由于生长衰退,容易引起病虫害或成为风倒木。如小蠹虫、吉丁虫等常以火烧迹地为大量发生的策源地;树木根部和干基部被烧伤的部位易感染腐朽菌形成根基和干基腐朽。 (2)由于火灾破坏了森林环境,引起了森林发生树种更替现象,以灌丛或低价值阔叶林更替珍贵针阔叶林。如东北东部的红松原始林区,经过火烧后,红松及其他针叶树消失而变为阔叶林,继续受到火烧,则变为多代萌生柞木林,如果还继续遭到火灾破坏,则可能演变为荒山荒地。尤其严重的是,森林经过焚烧后,许多树木变为站杆、倒木和病腐木,这又大大增加了发生森林火灾的危险性,可能引起更大的火灾。 (3)林火烧毁地被物,使土壤裸露,降低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造成水土流失、河流泛滥,甚至山洪瀑发。同时,由于森林环境遭到破坏失去了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因而直接影响农业稳产高产。 (4)林火烧毁林下经济植物,烧死和驱走林内珍贵鸟兽。如紫貂和灰鼠分别生活在偃松林和红松林内,一旦偃松和红松被火烧毁,紫貂和灰鼠立即消失。因此,火灾严重影响林内动、植物资源及林副产品的利用,不利于山区经济的发展。 (5)林火使森林大量能量突然释放,破坏森林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内部失去平衡,从而引起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生态因子混乱。需要经过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此外,林火产生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6)林火能烧毁林内各种生产设施和建筑物,甚至威胁森林附近的村镇。扑灭林火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费用,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 3 森林火灾的发生 3.1 森林火灾发生的条件 一般火灾的发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可燃物、空气(氧)和一定温度。森林中所有有机物质均属于可燃物,如树叶、树枝、枯枝落叶、林下草本植物、腐殖质和泥炭等。大量细小的枯草、枯枝落叶属于易燃物,又称引火物。空气中含有21%的氧。一般1kg木材燃烧大约需要3.2~4m3的空气,需要纯氧0.6~0.8m3。因此,在燃烧过程中,氧必须有足够数量,如果空气中氧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燃烧,除可燃物与空气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有了热能,不仅使氧变为活化氧,极易与可燃物化合,而且使可燃物变为气态。因为绝大部分物质燃烧都是在气态下进行。当外界加温,初期温度上升缓慢,大量水汽蒸发,至开始挥发可燃性气体而冒烟时称为引火点。以后,可燃物温度上升加快,有大量可燃性气体挥发,到开始着火温度时称为燃点。不同可燃物燃点不同,干枯杂草燃点为150~200℃,木材燃点为250~300℃。而这样的高温是通过外界的热源可燃物本身分泌出的挥发性物质的燃烧才能达到。这种外界的热源就是引起森林火灾的火源,没有火源是不会发生火灾的。 3.2 森林火发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当天空的带电云块侵入林区上空后,云层与地面之间放电,即发生雷暴或落雷,打燃林区的树木、杂草而引起森林火灾。或在干旱季节由于阳光的强烈照射,使枯枝落叶或腐殖质发生高热,山上岩石自然滚落发生火花都可引起森林火灾。 (2)人为原因。可分为生产用火和非生产用火两种。农业、林业、牧业的生产用火是造成森林火灾较为普遍的原因。如烧垦、烧荒、烧牧场、烧灰积肥、炼山造林及采伐地区的火烧清理山场等。非生产用火如吸烟、烤火、驱蚊、驱兽、小孩玩火、上坟烧纸等。 由此可知,森林火灾主要是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所以,只要加强预防,严格控制林区的各种火源,绝大部分的森林火灾是可以防止的。 4 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 减少和杜绝森林火灾的根本办法是做好预防工作。预防的措施包括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两方面。 4.1 预防森林火灾的行政措施 4.1.1 开展护林防火的宣传教育 森林火灾主要是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所以进行宣传教育,作好思想工作,严格控制火源,就可以大大减少和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宣传教育要做到经常、细致、普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 4.1.2 建立健全护林防火组织 在林区和林区附近的地方,结合各级行政机构,建立各级护林防火组织,使护林防火工作经常持久地进行。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加强山林管护,在发生火情时,便于集中力量,及时组织扑救。在各级行政区接壤的森林毗连地带,往往是护林防火的薄弱地区,很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因此建立区域性的联防组织也是很必要的。可以做到互通情报,互相支援,共同搞好护林防火工作。 4.1.3 建立和健全护林防火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和健全各项必要的护林防火制度,既是加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护林防火责任心的有效措施,又是长期地深入开展护林防火工作的有效办法。根据这些规章制度,使各单位都有明确的责任,作到“山山有人护,处处有人管”。 4.1.4 控制火源 严格控制引起森林火灾的各种火源,是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的一个关键措施。对不同的火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控制。对生产用火要认真执行各地规定的野外用火制度,对生活和其他用火则应严格控制,对常出入于林区的机动车辆必须安装防火装置,为了预防雷击火,在有雷雨天气时应加强警戒。 4.2 预防森林火灾的技术措施 预防森林火险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与行政措施相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对火险进行预测预报,用巡逻、了望或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等监测火情,建立防火设施,采取营林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性能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 4.2.1 火险预测预报和火情警戒 (1)火险预测预报。在火险季节里,系统地进行火险天气预测预报是防止森林火灾及时扑灭火灾的有效措施。它不仅能随时提醒人们注意用火,并能使防火人员掌握主动权。因此,在林区应重点地设立森林火灾危险天气预报站。目前在火险预报方面使用的方法较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气象资料判断火灾危险等级;二是根据植被状况和气象资料综合判断火灾危险等级。 (2)建立防火了望台和火情了望。建立了望台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森林火灾并确定火灾发生的地点。了望台应设置在制高点上。了望台的高度可根据周围地势和树高而定。了望台发现火情后,应立即用仪器测定火场方位,并及时将火情报告防火指挥部。防火指挥部接到火情报告后,在备用的详细地图上用交会法很快就能确定起火的位置。 4.2.2 护林防火设施 在林区预先作好防火设施是消灭森林火灾的有效办法。林内防火设施有以下几种。 (1)开设防火线。防火线是在林区开辟出来的带状无林空地。其作用是隔离地面火、林冠火和地下火的蔓延,为扑救森林火灾创造条件,并可以作为消灭火灾的控制线,也可以利用防火线作为交通道路,以便于林内巡逻和扑救火灾。 (2)设置生土带和防火沟。生土带是经过翻耕土壤的较窄的防火带,对阻止地面火的蔓延有很大作用。通常在集材场、烧炭场、汽车库、工房周围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森林地段设置生土带,带的宽度一般为1~2m,杂草高而茂密的地段应适当加宽。 (3)营造阔叶松防火林带。在针叶纯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区,用阔叶树防火林带代替防火线,可以合理利用土地,将消费性的防火线变为生产性的防火线。阔叶松防火林带的宽度通常为防火线的1~2倍。在培育阔叶树防火林带时,最好使其成为多层混交林,并达到最大的郁闭度,以增强防火性能。同时应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耐火性强、生长迅速、树木本身含水量大的乔灌木树种。 (4)修筑林道。林内修筑林道,能保证及时运送救火人员、工具和物资到达现场迅速扑灭火灾,同时可兼作防止地面火蔓延的隔离带。林道还有利于整个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因此林道在护林防火及森林经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林区通讯设备。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有了良好通讯设备,就可以做到及时报告,及时组织人力扑救。在林区防火部门可设置电话。使防火站、了望台、林区作业点、居民区、防火指挥部之间组成联络网。这样可以保证做到及时发现火灾,及时扑救火灾。 4.2.3 采取经营措施提高森林的防火性能 (1)加强抚育间伐,搞好卫生清林工作。通过抚育新间伐、卫生伐、清除林内的濒死木、枯立木、病腐木,可以减轻林分的可燃性,增强抗火性,同时促进了林木生长。由于林分生长加快,减少了细小可燃物(枝叶)的比例,可使森林燃烧性降低。 (2)调节林分结构,降低林分燃烧性。针叶树含油脂多,易燃,而阔叶树含水分多,不易燃烧。使林分形成针阔叶混交或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就可降低林分的燃烧性。 (3)减少林间空地,提高林地生产力。林间出现空地,使林地阳光充足,湿度降低,喜光性杂草丛生,而成为火灾的策源地。消灭林间空地,使林内保持森林环境,降低了森林的燃烧性,不易发生森林火灾。消灭林间空地也提高了林地的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