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县第二中学 5353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体现其年龄、发育、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力求做到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等方面的转化与结合,以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快乐”教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 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 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绪;快乐;教学
一、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从总体上说,经由感性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比如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培育、集体主义的树立等。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是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体主义的力量等感性认识进行教育的。但如果细化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量变过程中的微小质变:一是由小学到初中;二是由七年级到九年级。在这两个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量的增大、知识水平的加深、知识面的拓宽,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方面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也开始由感性占主导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或感性和理性交错、并存的状况。基于初中生处于这样一种思维认识水平,就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认识方面的差异性而言,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完全沿用小学阶段的以感性教育为主、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以理性教育为主,而是应当坚持做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感性教育向理性教育的转化。此外,以信心和信念的形成与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育与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要以知识教育为基本形式和基本载体,从而才能获得自己丰富、深刻的实践形态,而知识教育又是以理性认识为主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感性教育为起点,经由感性教育向理性的转化,再由理性认识(通过解释和认识“为什么”)来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固化。 二、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灌输的目标、任务、环境、内容、方式、渠道和对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灌输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与初中生的认识特点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发掘新内容、开拓新渠道、积累新经验、创造新境界。当然,在运用、创新和优化灌输教育的同时,更要探讨、运用和创新渗透教育,并注重由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的转化。但过去,多数只是把渗透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最多也只是下延到高中,很少考虑初中,这不能不说是较大的认识和实践误区。与大学的专业性学习较强、高中的理性学习逐步增强不同,初中的基础性学习较强。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渗透性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应是多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渗透。二是在其它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三是不同课程老师和其它工作人员间的渗透。不可否认,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主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承担,但其它课程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举手投足、衣着言词的影响是潜在的、无意识的。四是班级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渗透。 三、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直接说教固然重要,但绝不能顾此失彼,视其为唯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间接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润滑剂对机器、维生素对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间接引导,而是盲目地一味地直接说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会太好。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突出直接说教忽视间接引导,造成学生直接刺激过度而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过分强调间接引导轻视直接说教,致使学生目标不明、分不清主次和轻重。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往往只是笼统地认为中小学以直接说教为主、大学以间接引导为主,至于初中很少单独论及。如同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关系一样,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转化和结合。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少、理想信念正在形成、思想政治可塑性强,直接说教性教育形式的效果往往比较显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自立意识的增强、鉴别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尤其在当今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已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直接说教于间接引导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外在教化于内在觉悟之中。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论述的三个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先转化后结合、或先结合后转化,而是要求根据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转化中结合、或在结合中转化、或转化与结合并行,而不能将其固定化、机械化。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 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1.以情明理。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 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1.1 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 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 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 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 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 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 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1.2 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 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 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 ,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本市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如结合讲“关心热爱周围的人”,我走访焦作工学院,向同学们讲述了大学生如何把饭钱节省下来,为治疗一位教师三岁孩子的疑难病症捐款的事。最后我问:“焦作工学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值得不值得学习呀?” “值――得!”有的学生当时就摸口袋,表示也要把零花钱捐出来。 2.“快乐”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以下条件。 2.1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备较强的 课堂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 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剧本假如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的最充分,环节设计的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课堂管理能力的老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过类似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必须要求 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快乐”教 学。 2.2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前进行充分备课、充分预测、充分研究、知识准备要充足。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2.3 要求 教师富有个人魅力,比如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快乐” 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副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 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苏虹.教师人格形象之于学生道德心理建构的整合效应[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