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七中学 553500
【摘要】《VB程序设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的选修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因此必须研究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初步看法。〖HT〗
【关键词】VB;程序设计;任务驱动;多媒体课件
一、前言
中学程序设计教材大多采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是VisualBasic(简称VB)。VB继承了基本BASIC简单易学的特点,还引入了窗体(From)和控件(Control)的概念,可以方便地进行可视化窗口设计。因此,VB的教学可分为设计程序界面和编写程序代码两大部分。
二、信息技术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教学,巩固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
讲授教学法就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教学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病毒预防以及计算机的用途等。
2、示范教学, 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
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运动技巧等。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3、同步教学,同样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如自然实验、科技制作等。
4、探索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生任务。
5、任务式教学,教学成败的关键。
任务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任务式教学法是一种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初探
1、努力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兴趣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VB程序设计中的第1课,我们编写的教材简单地介绍了VB的窗口构成以后,就安排了一个简单程序,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用VB开发应用程序,让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感受到用VB编写程序并不难,从而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
在第1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再演示一些由学生自己编写的、有趣的程序,从而吸引学生,并告诉他们学习了VB程序设计的内容后,大家都能够编出这些有趣的小程序。
2、立足具体实例,渗透基本概念。
概念的形成过程常常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如果遵循逻辑思维过程去组织教学,必将使学生容易掌握概念。刚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对程序设计充满了好奇,如果教材把对象、事件、控件等一大堆的概念放在前面讲,一下子引入大量抽象的名词、概念,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生没有任何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也比较困难。因此要想让学生领会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应以一个个鲜活的具体实例为切入点,在每个例子中适时、适量渗透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地、很自然地去体会控件、对象、事件的概念。在VB程序设计中,对象和事件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所有的开发都是围绕着对象的事件进行的。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每个控件的用法,教学中要安排足够的课时把这些控件的用法渗透到一个个程序实例中,由浅入深逐渐介绍,让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总结控件的用法。程序与程序之间不能是孤立的、要有联系,完成程序所需的知识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3、分散难点,逐步渗透。
学习程序设计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教材在整体设计上,要注意分散难点、合理选材,为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顺序,并注意适时、适量,学以致用地逐步渗透相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于有难度的知识点,采用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反复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引入一个复杂一些的例子,深入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帮助学生把已学到的内容不断纳入新的内容体系中去,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4、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设置问题情境本质是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起点。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能掌握学习主动权,能够主动、自觉、积极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主体。例如,在介绍调试程序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运行错误"的含义,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可能出现"运行错误"的程序。如,在运行程序时如果使输入的除数为0,这样通过屏幕提示,学生可以自己体会"运行错误"的含义,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去调试程序,避免出现"除数为0"的运行错误。这种方法比一开始就给出一个正确的程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5、注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一般都有这个体会,一学到程序设计,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会特别严重。有些学生对程序设计特别感兴趣,喜欢编程,有时会编出让教师都惊讶的程序,而有些学生则是根本不愿意学习,这时就要在整体教学中注意兼顾个别学生。
6、根据课程特点,做好归纳小结。
程序设计的教学,一般都是从局部分散地讲,如果不归纳总结,学生则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因此,教学中要及时归纳、做好小结。归纳可以是一个控件多方面(如事件、属性设置等)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一种结构的归纳(如分支结构的归纳)。总结可以是一课的总结,也可以是几课的总结。归纳总结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使用文字概括,也可以使用图示总结,重难点要着重强调。这种归纳总结,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顺利实现知识迁移,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教学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举足轻重,它制约着程序设计教学的效率。虽然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决不能离开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必然会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俊宇. 浅谈VB程序教学方法[J]. 科技资讯,2006,(16): 211-212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