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鸡场坪彝族乡民族中学 553525
【摘要】“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以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载体,以学会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得到发展。本文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试图从自主学习方法的角度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探索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学习;习方法
一、背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过分的强调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状态,自主探究被严重束缚,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教的方式。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因而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
二、内涵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的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其主要内涵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
三、方法
1、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课堂上要努力与孩子全方位的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文章的理解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允许有不同见解,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见解,甚至允许学生暂不作回答,在头脑里留下疑问,延伸到课外,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寻求答案。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认可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愿望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一定要学,我一定要比他人学得更好”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就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让语文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2、提供不同学习方法,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3、根据实际,进行精细的分组。
每个学生存在着差异,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所以,实施自主学习,分组是否恰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教学中,根据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别、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把全班学生每4—6人分成一组,这样就使每一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得到互补,这就便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帮助他们分享同伴的思维和体验,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经验。
4、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任务。
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优秀学生“一枝独秀”,学困生“默默无闻”的现状。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每次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每组内各位学生的责任进行明确,要求每位同学都承担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有意识地让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这样,既使每位同学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相互交往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5、尊重个性思考,促进自主学习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悟、领会、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课堂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交流中表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如:你喜欢这篇文章当中的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理由;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从文中对“……的描写”,你能联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自主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灵活运用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喜欢语文,会学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王 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云生.新课程语文教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