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威宁县中水镇第二中学 553108
摘要: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美术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眼光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高尚的自我修养。因此,美术教育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普及,即使是在偏远的乡村,美术课堂也得到家长们的青睐,孩子学习美术知识成为一种可能,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获得大力支持。目前,乡村初中美术教育受地方经济水平的影响,在师资力量上仍然十分缺乏,这就使得初中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率并不高。本文着眼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详细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误区,以求今后农村美术教育课堂的实践中得以发展教法。
关键词:美术教育课堂 思考 发展
一、现阶段美术教育的背景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不过,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初级中学发展存在很多的弊端,特别是初中美术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误区,很大一部分落后地区因师资队伍的不足,使得中学的科目类型成为一纸空文,像美术、体育以及音乐等课程没有课堂教学,没有专业的师资,学校也很无耐,教育初级部门没有重视初中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相对缺乏初中美术的教育理念,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初中生的美术专业技能,阻碍了学生美术知识面的丰富和自我个性的塑造,而且还给美术教育的发展摒弃了后继力量。由调查可知,后者的情况较为明显,从而影响了农村中学美术教育课堂的发展和创新。
二、初中生美术教育课堂的畸形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美术教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重视的教育问题,希望孩子可以兼顾所学,全方面地发展。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家长们有实力也有行动,也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部分家长都会让孩子学些才艺,以求武装孩子的未来,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在同龄的孩子中树立起自信心,同时也成为家长值得炫耀的资本,美术作为一门容易入门的艺术形式便备受家长们的青睐。家长们让孩子早些学习美术,是受到美术教育功利性这顶高帽的诱惑,过分注重名利的外壳,为了家长的虚荣心和孩子的前途而让孩子学习美术,要求孩子一定获得美术比赛的名次,专业考试过级等,这样能获得额外的加分条件,进入理想的学校就读。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中学生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多的荣誉,而不是以提高学生实际美术技能为目标,不管怎样,在这些学校里美术教育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没有条件的学校呢?他们只能是在课表上加上美术课的名称,挂个羊头卖狗肉了,何谈美术教育?因此,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潮之际,美术课堂不仅要开还要有真实的行动,摒弃美术给学生带来的虚名,抓实美术的技能,以求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目的。
三、初中生美术教育“贫富差距”的凸显
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乡镇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中学常因缺乏师资力量而使美术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有些教师为了方便课堂管理统一采用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依照教师的方法依葫芦画样了,不照做就得不到肯定。这种教学方法畸形地强调了结果,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套路,丝毫不关心学生的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却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自由发挥,曲解了教学的意义。科学的美术教学的宗旨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更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从而提高他们创作的敏感度。美术的创造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审美的健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过分地强调技术性会抹杀孩子创作的天性,学校为达到技术优异的结果,要求教师给部分学生灌输精英式美术理念,在课堂的统一和学生全面发展置若罔闻,甚至进行思维统一,这都严重阻碍了初中美术学生绘画潜能的挖掘,有兴趣学习美术的学生都成为绘画机器了,甚至在有些班级把绘画的学生和表现为不爱美术的学生区分开来,使得一堂多课,学习美术的学习美术,其他的自己安排,这样造成了课堂的混乱也使得课堂的不专业,造成了 美术教育“贫富差距”的凸显 ,结果造就的是绘画机器和美术盲人。
四、初中生美术教育缺乏美感的存在
由于农村师资的缺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美术生美感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大误区。师资力量的不足,师资水平的匮乏导致农村美术的教学呈现出套路化、单一化的趋势,学生审美体系不够全面和科学,这就达不到教育中的迁移效果,从而也不会把美感理念带入其他的学业和生活,同时也使得教育达不到由外化到转换的效果,学生按部就班地在课堂上随意作画,课堂的不统一,教师的随意,忽略对学生美感趋向的引导、熏陶和统一的教学,学生就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感,也不会将美感带入创作。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忽略孩子审美意识培养的弊端也由此显现,不但审美眼光得不到提高,反而使得扭曲,要转换这样的教法,首先要从初级教育部门的教育理念开始改善,农村教师也要收到不断的培训、自我提升,让他们意识到学生美感存在重要性,引导学生善于发觉身边的美好事物,挖掘学生美感的潜能,不搞特殊,这样不仅让学生提高了美术技能,还可以通过绘画作品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关注到学生在不同时段的身心健康,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美术教育中,由于师资不足导致农村中小学存在美术教育出现的现状是误区其实也是一种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一大特色,赶上这趟惠风,农村师资将继续得到补充,学科教学得到更合理的运用,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应合理运用几点资源。其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能促进教学的正规化,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教学的管理,只有管理统一了,教学环境正规化了,课堂改革才会有成效;其二,课堂改革的自我提升。课堂改革使得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教师角色的转化,美术教育更是如沐春风,在教学中,教师不在单一的程式化教学,没有统一的作画步骤,没有单一的依葫芦画样,更多是在挖掘学生丰富的相信能力,健全学生的审美眼光;最后,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课堂的真实反馈将是教师教学的又一成果,教师能及时从课堂反馈中汲取经验,及时端正心态,调整教法,师生相互适应,联系实际生活是对课堂的印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积极地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初中美术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号召,初中美术教育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技能,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传递,美术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把培养初中生的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想象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初中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培养高尚的自我修养。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师资落后等原因,使得农村初中教育形成发展滞后的现状,教师只要效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观察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课堂的良好气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解决农村初中美术的这一教育现状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学校的密切配合,相信我国的农村与偏远地区中学的美术教育一定会有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波.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邓斌. 农村基础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海日.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题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叶玉婷.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D].杭州师范大学,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