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中学 416700
在数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当今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大的变革。数学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它的应用最广,实用性极强,对于每一个学生,他们接受各种各样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自由、更灵活,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帮助他、引导他。因此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当今教师一个比较普遍看重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做起
要做一个好教师,就必须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渊博的学识水平和广阔的阅历。俗话说得好: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造成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发明创造的催化剂,很多在某一方面有创新或有成就的人,都是因对这一方面有独特的兴趣和研究,在数学课堂中特别是习题课都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题课要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懂就问,培养对数学习题有深思熟虑的兴趣的目的并不难,只要激发学生并满足学生的要求就行。
三、设计疑点,撞击思维火花,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俗话说得好:“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往往是与创新意识结伴而行,因为创新意识产生的途径是学生对所存疑问的处理,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营运而生,上课质疑是智慧的摇篮,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如在讲正弦定理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一个三角形ABC模具坏了,他已经测出了这个三角形ABC模具的∠A=58度,∠B=32度,该怎样去截料,怎样去补全这个三角形模具?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提出这样的疑问,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这样把学生巧妙地引入情景,以疑问去撞击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习题,采用一题多解,就是要求学生冲破一题一解的思想束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一道习题采用一题多解,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甲、乙两人想共同承包一项工程,甲单独做30天完成,乙单独做20天完成,合同规定15天完成,否则每超1天罚款1000元,甲、乙两人经商量后签订了该合同。
(1)正常情况下,甲、乙两人能否履行该合同?为什么?
(2)现两人合做了这项工程的75%,因别处有急事,必须调走一人,问调走谁更合适些?为什么?
解法一:(1)能履行该合同,设甲、乙两人合做x天完成,则解得x=12<15天。
(2)前面部分需要12×75%=9(天),剩下6天必须由某人做完余下的工程,故它的工作效率为25%÷6=1∕24,1∕30<1∕24<1∕20,故调走甲合适。
解法二:(1)同上。
(2)余下的工作量:1-75%=25%=1∕4=5∕20
甲6天做的工作量:6×1∕30=1∕5=4∕20
乙6天做的工作量:6×1∕20=3∕10=6∕20
∴4∕20<5∕20<6∕20 ,故调走甲合适。
解法三:(1)同上。
(2)∵余下的工作量:1-75%=25%=1∕4,甲的工作效率是1∕30,故甲完成余下的工作量要7.5天;而乙的工作效率是1∕20,故乙完成余下的工作量要5天,又7.5天>5天,故调走甲合适。
总之,兴趣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推动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学生对知识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用顽强的意志,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极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