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农村高中德育工作新途径--作者:黎 妮

农村高中德育工作新途径--作者:黎 妮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苍梧中学      543100
 
  学校要发展,德育要先行。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纵观近几年学校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学校的德育工作几乎没有大的发展,特别是农村高中德育工作,学生的整体成长与我们的期望相差甚远,教师的付出和产出不成比例。究其原因在于:思想决定了行为,意识决定了意志,德育制约了智育。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班主任仍然勤勤恳恳,却多数时候没有得到学生乃至家长的认同。师生矛盾、教师矛盾、家校矛盾不断上演,学生越来越叛逆,教育越来越无能……要改变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无论在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在办学目标、学生素质,高中德育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虽然经过多年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已经在德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社会在不断变化,信息时代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他们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与新任务,因而需要开拓新的工作途径。 
  一、高中德育的基本内涵 
  现代德育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为指导,在促进社会和学校智育、体育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坚持全面发展的过程”。①可见,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他们往往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高中德育的内涵与普通高校德育具有一致性,但因为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诸多不同之处。因此,我们认为,高中德育是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道德信念的主导目标下,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并把这作为高中德育的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突出高中德育内容的实用性、专业性,注重高中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渐进性。 
  二、高中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未来青年的图谋不死,并通过影视、科技、网络等手段展开渗透,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以经济为主导的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在经济交往中,货币、市场和资本意识深入人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的经济意识、个体意识和利益意识,弱化了人们的政治意识、群体意识和敬业意识,这不可避免地对在校高中学生的德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导致高中学生在思想追求与价值取向方面形态各异。 
  与此同时,在我国范围内,国家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自运行以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进步,不断发展进步的经济形势也使高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中教育应顺应当前发展的形势,积极应对形势所赋予的挑战和任务,根据客观形势来改革自身的教学体制与人才培养目标,在塑造一大批具有高技能、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道德素质与思想水平的塑造,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中德育工作中的阻碍因素 
   1.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渐增的竞争压力,部分中学将专业技能知识作为教学侧重点,却忽略了德育工作,出现部分中学生基本道德素质不健全的现象。其次,尽管高中德育工作引起了部分学校的重视,但却因多种缘由致使实际执行成效不佳。此外,还出现了某些学校在德育工作评选、检查时而走流程对付,忽视了高中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2.德育教师缺乏专业性 
   首先,高中德育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教师学历层次较低且知识面较窄,专业不对口且责任心不强。其次,学校没有对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能力培训,使教师极易产生懈怠心理,从而制约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德育师资力量较弱,且思想不统一、队伍不稳定,进而降低了高中德育工作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妨碍了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德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首先,有些德育教师授课仍是灌输式教育方式,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简单传授,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处于浅层程度,进而致使学生的道德内化成效甚微。其次,部分德育教师对成绩、考试的过分强调,使学生产生应付考试的学习心态,也歪曲了德育工作的开展的意义。再者,对于中学生的学习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学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管束有余引导不足,对德育工作的主体对象认识存在偏差忽视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四、高中德育工作中的途径 
   1.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首先,学校在正确认识德育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德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其次,要明确落实德育工作规划,采取积极性的措施执行德育工作,合理范围内加大投入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再者,要明确部门分工,优化人力、物力资源利用,充分发挥每一因素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以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为中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提高德育教师专业性 
   首先,德育教师既要重视同行间的学习交流,又要加强专业培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其次,德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职能观,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知识,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学习与生活中的新现象与新事物,以此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习并运用德育知识解决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难题,从而逐步培养判断、分析现象的能力,并提高鉴别、筛选事物的能力。最后,德育教师还应该根据职业与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具备和履行同职业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与职业道德素质,重视个体差异与需求,综合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工作。 
   3.增强德育方法创新性 
   首先,德育教师要优化理论输入方法:教师可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生活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深化其对德育理论与观念的认识。例如,当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问题告诉学生如何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德育教师要加强实践锻炼: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实战训练,将德育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开展具有针对性、计划性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德育知识辩论赛,通过小组成员对德育知识的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工作,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直以来,德育工作都是高中学校的重难点,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和改进高中德育工作,增强其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xzbu.com/9/view-4074859.htm
  五、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形成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应该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协调好中层各部门之间以及政教处和各年级组的关系。每周或每月应该固定德育研讨的时间,给德育工作提供时间保证,给广大班主任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各年级组根据政教处下发的各学段德育工作重点,确定工作主题,自主设计德育活动,将一学期的德育工作规划上交政教处。政教处审查并作全校性的协调后,再返回年级组。年级组就根据计划来安排相应的德育活动。活动过程中,政教处再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价。 
  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我们拟定各学期德育工作的主题为:高一年级上学期为“规范”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让学生敬畏各种纪律与规章,用严格的他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下学期为“励志”教育,通过各种活动,砥砺学生的品格,培养迎难而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就是要勇于承担起“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重任。高二上学期为“理想”教育,教育学生既要仰望星空,追寻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注重细节;下学期为“责任”教育,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实际,通过责任意识、责任情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同学负责,对学校负责,进而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让这些价值观和责任感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高三上学期为“感恩”教育,使学生做到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社会,做一个爱国、爱人、爱己的人,使学生懂得感恩孝悌是成人成才的基础,只有学会感恩,才能践行成长,才能学会做人;高三下学期为“礼仪”教育,高三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准则的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家庭礼仪、交往礼仪、公共礼仪等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情操,做一个优雅的人。 
  
  六、加强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班主任的思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所以,端正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提高班主任的育人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班主任培训,重在思想的端正与解放,实际操作的技能与技巧。政教处要拿出每学期的培训计划,通过制定落实一日常规的规定动作,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落到实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端正育人思想,建立育人的长效机制,摒弃“急功近利、只管不理”的短期教育行为,使每一名班主任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另外,学校应向上一级教育管理部门(至少为省级)申报一个德育课题,把我们的日常教育管理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同时用丰富的实践活动去充实教育理论。 
  
  总之,高中德育工作者应结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无论在理论学习还是实践锻炼方面都要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主体意识放在首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乐于主动配合德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德育教学活动。掌握自身学习、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主、愉悦学习、实践的主人,此时教师则充当一个引导者,改变以往强迫、制约性的冷峻态度,转向侧面的引导与教育。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