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贤儒镇学校 代世敏 133700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小学 印海波 133700
课程超市活动课程不是一门必修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我所承担课程以剪纸教学为主,因此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乐于学剪纸,乐于创作剪纸,提高剪纸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剪纸方面的综合素养,我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剪纸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 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之后至除夕,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清垢去秽,粉刷四壁,明窗净几,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木制的窗户换上洁白的窗纸,在窗纸(或窗玻璃)上贴大红的窗花,或“连年有余”、或“喜鹊登梅”,凡富贵吉祥寓意的剪纸皆可贴之。
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风俗习惯,也是同学们观察学习的好方式,学生在通过观察这些民间习俗的同时也积累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样才能使他们积极去创新纹样,创作出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这样的作品才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2 利用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剪纸的历史及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比老师的还要多。在手工剪纸的历史过程中,当孩子们看到“中国剪纸是一种装饰性,趣味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一张普通的红纸在民间巧妇的刀剪之下,顷刻间就变成了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剪纸世界。它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成为劳动人们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几千年来,它以独特的表现力,与人们生活结下了不结之缘,使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晋代以前就有了剪纸了。”这些内容时,不仅仅增加了他对知识的理解和扩增,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学习好这一传统的决心。
3 开展小组学习,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表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几年来,我校一直把剪纸作为课程超市领域开发的一个重点课题,不断实践,在剪纸活动中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表达,从而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实践初探:
3.1在欣赏活动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剪纸是渊源于民间的美术活动,它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能充分表现当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3.1.1收集活动——练就捕捉美的能力
为了使欣赏内容适合的小学生的欣赏水平,我们常常留意相关的信息,收集有关书籍、影视碟片,及时收看反映民间题材的电视节目,更是处处留意收集各类剪纸作品。
3.1.2 环境布置——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学生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例如:我们在教室的玻璃上贴上各种镂空的剪纸作品;在教学楼的走廊中厅的墙上挂上学生主题创作的剪纸作品;在每班墙边的瓷砖上张贴学生的剪纸作品,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乐的气氛,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3.1.3教学活动——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感受,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如在欣赏剪纸“脸谱”的活动中,我出示一张写实的脸谱与剪纸脸谱,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两张脸谱的不同,从颜色、花纹、材料上作一比较,从而感受到剪纸作品的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了解花纹的镂空、图案的对称。此外,我们还提出:“两张脸谱的面部特征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受脸谱的特征,从而提高其审美活动的质量,最后我们请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说你喜欢哪张脸谱,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水平和审美能力。
可见,收集选择适合学生欣赏水平的剪纸作品,并能根据不同的欣赏形式,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发现作品中的美,是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
3.2在表现活动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光靠学生欣赏,自由剪还不行,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剪纸技能还是非常需要的。因此制订每学期的剪纸计划时,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如:开始一年级上学期刚开始实施计划,就从培养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出发,观看高年级剪纸的本领,激发孩子自己想去剪,想去大胆尝试这种愿望。然后从剪纸折叠的最基本方法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就掌握了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边二折剪等一些基本方法。由于在剪纸过程中比较讲究阴阳对比,折法上讲究对折,多折和平面剪。于是,我们专门挑选了一些有趣的剪纸内容如:各种各样的鱼、小猪头、牛头等动物之类的。
在剪纸活动中,我们教给学生剪纸的基本方法,同时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孩子,学生进行剪纸活动,需要掌握剪纸的技能包括:剪(目测剪直线、曲线、折线、沿线剪、镂空剪等)刻、撕、挖、刮等方法,但无论是成人或是学生,技能的熟悉、掌握是通过引导逐步形成的,尤其是小学生,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具体、形象的形式。例如:中年级,在一次剪《小马》作品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小马的形状、结构、生活的环境后,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剪,至于小马做什么造型,跟谁一起玩,就鼓励学生自己用已掌握的技能去创造。剪纸实践的结果,孩子们的作品都奇出百样:吃草的小马、喝水的小马、小马洗澡、小马和小鸡等等,孩子们创造在剪纸技能培养的同时,创造力也在慢慢地发展起来。
学生的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各项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引导和渐进深入。因此,我们进行剪纸活动的实践,让学生逐步探究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并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孩子的独创性,从而促进孩子整体审美能力的提高。
剪纸就像这首剪纸歌谣一样作为正在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不仅需要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进行濒危资料、文献、作品实物的搜集、记录、保存,更需要我们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的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