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作者:陈丽波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作者:陈丽波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七中学     553500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现阶段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本学科教师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分层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任务驱动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的书本知识实现了大的突破,里面的知识容量加大了,知识面广了,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以我几年担任信息技术教师的经验,谈一谈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看法。
一、备课方面
1、备好硬件和软件环境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既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所以硬件和软件环境是确保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如果机房的硬件配置低,运行缓慢;或者软件有问题,频繁出错,学生练习的激情就会大大降低,更谈不上效率的提高。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和、学生机、投影仪等网络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2、研究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过去是就教教材而备教材,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可以说学生是接受式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于现在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是担任着信息技术教学和电教的双重工作,许多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就说什么,学生没有积极性、目的性,学习效果差。这当然是由一定的客观条件造成的,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备好课,而且备课要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要求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
二、精心选择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考资源,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
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与初中现行的技术性教材相比,跨度大,衔接有断层,而大多数教师对教材依赖性很强,面对新教材有点无所矢从,仍然是“用教材教”,对教材不加选择,只注重知识和技能,不注重学习方法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曾见到这样一幕:一位教师控制学生屏幕正“全神贯注”地讲解,而学生,有的“两眼无神”呆看屏幕,有的一副无聊的样子,还有一位在“聚精会神”地看着小说,明显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上信息课还不如看小说,这和现实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教教材”造成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教学反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新课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取合。既要做到立足于教材,又要做到突破材。针对我校情况,我完全打乱教材,大胆地改变教材的章节顺序,如:选择理论知识较强的内容在教室上课,上机操作实践在机房上课。这样避免了因教师在机房讲解过多理论知识,而频繁控制学生屏幕,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的理解,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再如: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操作简单,学生易于接受;而信息的编程加和智能化加工操作和理解都较难,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接触过,学习有一定困难。如果按教材顺序讲解,学生会因为计算机知识没有铺垫,自信心不足,对编程畏难情绪,造成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编程的信心和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先讲“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再讲“信息获取”及网络相关知识、“多媒体信息加工”、“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及网页制作,最后讲解“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这样选择教材虽然把原教材变得“面目全非”,但遵循一个先易后难知识掌握的规律性,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学也更易于展开。当学生对教材所有章节全部掌握,再按教材的提到的信息概念,信息获取、加工、集成与交流的顺序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材每节内容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哪些适合上机实践,哪些适合课后探索,哪些需要自学,哪些需要拓展……教师通过认真分析,合理地选择教材,使课堂教学饱满丰富,有血有肉,既优化教学内容,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恰当、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1、演示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广播功能向学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使得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知识完整、步骤清晰,学生易于接受,积极模仿,促进学习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向学生演示教学成果则可使课堂得到升华。教师可把即将讲解的内容编成练习,让能力强的学生试着给大家演示讲解,这样,既促进优生探索、创新能力,又吸引所有学生注意,引发他们思考。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不时给予提示、点拨和纠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趁机展开教学内容,再次进行总结和演示,学生及时、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学生的演示既可用在教学前,也可用在教学后。教学前可选择优生演示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后则可选择中等生或差生演示教学成果,通过他们的演示,教师可了解学生普遍掌握情况,检查自己教学的疏漏,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为以后学习铺平道路。
 
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证明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明确提出学习任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紧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使用word制作小报,教师首先布置制作小报的任务,然后演示制作好的小报,师生共同分析小报里所含的素材及类别,引导学生找出小报制作的排版方法和技艺。最后,根据制作任务,搜集小报所需素材,认真完成小报制作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师生在教学中地位得到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能力,教学三维目标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效果得到提升。
四注意评价效果
    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得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多方面的。评价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评价,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程度,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掌握的不错,哪些地方还有待加强。我在评价过程中,事先在教师机上做了一个Ftp文件服务器,并设置了每个班学生上传作品的文件夹,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通过Ftp传输到教师机上,教师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同学作品,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并加以评价,做得好的同学应加以鼓励;有问题的同学也应该在肯定的前提下,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在得到鼓动之后,更加愿意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能够解决问题,获得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课题,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走入课堂,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上机操作,使学生把握好信息技术这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进步技能的认知工具,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4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