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盘县第三中学 553500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新课程所阐述、倡导的全新理念也如春风吹满校园,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能否体现新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材作了哪些改变,作为新课标理念的传播者与实践者----教师,又要在课堂教学中作出一些怎样的变化呢?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体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能否体现新理念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尺。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应尽快地适应新旧课程的过渡,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材作了哪些改变,作为新课标理念的传播者与实践者----教师,又要在课堂教学中作一些怎样的变化呢? 现就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切身的教学体会和对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做好新旧教材的对比
高中数学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整体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旨在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进一步把握新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被删去,哪些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哪些能力要求提高,哪些内容需做适当拓展,哪些内容虽被保留但导入方式和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例如:必修一中求函数定义域问题,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学生理解定义域的意义,能求出较常见函数的定义域即可,在运算技能的训练中,一些高难度的、繁琐的计算也失去了意义,这种训练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们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单纯是为了熟练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训练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转变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手段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利用单一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教材,要注意角色和方式的转变,由台前转至幕后,由主宰变成主导,并且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将会深刻地影响数学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的改变,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改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理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求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大、最小值。很多学生认为把区间的两个端点值代入解析式即得到函数最值,这个误区不太容易走出来,如果教师能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函数在不同区间的最值情况,学生会通过直观的观察发现原来求给定区间的最值和函数在该区间的单调性有关,如果在该区间单调,则可代入区间端点值求得最值。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人接受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间接的书本知识,一种是直接的,即从生活实践获得的。其中间接获得的知识终要到生活实践中去验证去运用,而且只有依附与直接的生活实践经验才能对学习者的认知产生真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寓抽象于形象,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了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的效度。如讲到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映射是函数,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函数的定义,从而推导出在定义域和值域间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四、师生互动,动静分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得敢讲了,能讲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活跃的氛围里,却常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诚然,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要动而不乱,动静分明。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指正错误之处,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明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和无言的感动。动而不乱,动静分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五、用教师内涵的提升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改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内在素质是关键。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思考问题情境的设置等来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成熟。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巧妙设疑问,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时,恰当地设计疑问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于否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来源于生活,可以是史料的经典故事,可以对具体问题的反思等等。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讲课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不能一味讲、满堂灌,而是通过实际中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去,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要通过典型的习题首先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让全体学生有收获;其次要安排适当的选做题,以考虑到少部分成绩优异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时,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如何入手,这个时候就要进行难点上的配题,将类型题归类,这样就会将难点突破.
六、教师要做一名好的导演,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好的导演,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激发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难点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拓展。做到难点突破,就好像一个导演在拍摄现场的解说一样,语言精练,方法巧妙。习题配备典型,解题方法多样,授课形式多变。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要给学生思考空间,要讲求艺术地问,让学生在一问一点拨中豁然开朗,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七、创设情境,在课堂中体味人文精神。
“情景教学”是一种十分美丽而又特殊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尽快进入问题的情境的角色之中,让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趣味。同时,“人文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更是新课程理念下广大教师的“崇尚”和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时尚”,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宽容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自由。融数学文学、美学、哲学于一体。事实上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影响下,情景教学,人文渗透已经成了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程序。但,凡事需要把握好度,要自然而享受,并不是每节课都要煞费苦心去创设情境,有些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亦会得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样,人文精神的渗透,也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和水到渠成的展示。过分依赖于此,难免会掩盖数学原本的光彩和生色。
八、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可是一旦为其不可,缺其不行,那也会将其引入一个误区——教学过程自动生成,教师起不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因为没有了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往往在书写过程中丢三落四,师生间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学生的思维,使教学的亲和力下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必须合理恰当。要有必要的板书示范,制作课件也切忌哗众取宠。应把解决数学问题放在首位,让数学自身魅力放出光芒。不仅于此,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我个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新的理念和思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自修,进行理论学习,不断积累、探索,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更好地驾驭新课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徐斌艳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