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堂导入七法初探与实践--作者:吴胜利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堂导入七法初探与实践--作者:吴胜利
贵州省盘县英武乡中学   553517
    摘要:课堂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成败。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导入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导入方法、初探与实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成败。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相反,如果导入平淡,一开始就会令学生觉得这节课没意思,学生的精力就会分散,注意力也不集中,反过来又影响教师本身讲课的情绪。因此,导入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导入手段,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本文中本人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日常教学经历,总结以下导入方法:
一、问题导入法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利用问题导入新课可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由生活常识问答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人口》,设问:“世界上哪个国家人口最多?”“现在中国的人口有多少?”“今天的地球上大约有多少人口?”“这么多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等问题引入学习,共同获取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中有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由已知过渡到未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分析归纳。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先前所形成的知识,感受知识就在身边,我觉得这种导入法更适合初一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过程。
(二)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提问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非洲》中的“非洲的地形”时,提问:1、陆地地形可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这部分知识为巳学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2、非洲主要以哪几种地形为主?非洲地形有何特征?所提问题环环相扣,逻辑性强,符合初一年学生的思维特征。
(三)用归纳的方法提问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及欧洲》中的“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可以提问:“地理位置包括哪几个方面”导入,既复习了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及相对位置,还引入了对亚洲地理位置的学习。
(四)联想题引入。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节时,可以先后出示几个词语“鸭嘴兽”、“羊”、“袋鼠”、“大堡礁”,请学生根据这几个词语猜测所指的国家。这几个词语都是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在学生的联想中引入新课。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发挥想象,掌握知识。因为初中学生具有喜爱想象的特征,所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二、地理图表导入新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因而利用地理图表导入新课也就成为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经常选用的方法之一。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从而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第二依次出示“主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最后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天气符号(或写出描写天气状况的词语),学生回答;或者由学生变换角色,考察同学的记忆力。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寓教于乐。
三、多媒体课件导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上课初,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内容,使学生立即明确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分析三种类型的降水,利用动态的课件演示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既满足初中学生的视角神经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学生能很快地分析出三种不同的类型的降水发生的条件。对长期以来传统旧教材的平面图的模糊理解消除了,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掌握更明确,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意识。
四、从生活实践导入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向生活,地理教学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重视对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五、调查展示导入
调查法是让学生完成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调查,在课上展示分析。调查要简单,
容易操作,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完成调查,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又能锻炼他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让他感觉到知识是自己研究调查得来的,在课上犹如学者般展示自己调查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作为接受者来听课,十分吸引。例如在讲授《中国的工业》时,让学生完成两个调查:一是调查蜡烛、火柴、钉子、自行车等工业品的旧时名称,以及这些名称得来的原因,思考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是调查自己家里的电器是国产的多还是进口的多,二十年前的人们更愿意买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为什么?两个调查都很容易完成,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一上课,学生争相回答各种工业品的旧称,很自然地得出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新中国工业成就巨大的结论。调查一般要求在课前进行,上课时直接展示资料。
    六、质疑导入
    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学生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寻找大航海家麦哲伦丢掉的一天(引起学生兴趣)。麦哲伦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后,回到西班牙,船员们惊奇的发现航海日记明明写着这一天是1522年9月5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9月6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产生悬念)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讲到这儿,同学们的兴奋中心自然被吸引到这节课的难点内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同学们讲述有关概念和换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将学生思维推向高潮。
七、引述法导入
引用讲述的方法是教师或学生把有关材料(有关地理内容的诗词、散文、解说词等)在一上课时,直接引用或讲述或朗诵,如果应用得当,效果很好。如在教学“中国的疆域时”,先朗诵一段: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利;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给我们以运输和灌溉之利;有辽阔的海疆,给我们以沟通世界民族的方便”(引自《毛泽东选集》),然后展开“中国地形图”,激情满怀的赞颂,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为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气氛,酝酿了情绪。
    时代在不停进步,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导入“的方法也要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创新,真正做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为一体,为完成一节优质课打下坚实基础。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收集素材,选择一些恰当、新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素材,进行地理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