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之我见--作者:冯 毅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之我见--作者:冯 毅
                              四川省平昌县涵水小学    636427  
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品德与社会》 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但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实施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具体现状如下: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文化熏陶的差异、接触外界事物程度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原始知识不同。因此,课堂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迥异。
二、学校考核机制的不全面导致教师重视度不高。我们学校根本无专人上《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社会》。课成了大家所谓的“豆芽科”,大家约定俗成由语文老师兼《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老师精力有限,对该科教材的钻研、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处于被动地位,在期末检测中,优生寥寥无几,普遍不及格;再说,学校对老师教学业绩的考核,也只看主科的成绩,其他忽略不记。
记得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评委道出一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之言——我们的一线教师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那是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家的天。是啊,我们忽视了品德课,导致了孩子们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孩子们暴露出的种种真相,老师们不得不借助语文教学内容对他们进行教育,所以应了“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家的田”这句话。
三、学生重视度不高、纪律松散。从学生的因素讲,在农村地区,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师很难整体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科目,可以不像语文、数学学得扎实,对于考试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课堂的纪律松散,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四、教具单一。现有的教学课堂,经常出现“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巴是课堂的常客”的现象,布置作业时也只是将课本中的重点抄一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得到满足,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农村《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改革对教师业绩考核的机制,让老师改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只有通过问题研讨、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与同行共同探讨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改活动,才能从教学实际中改变教学行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好新课改下的思品课。
二、《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怎样让孩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我们做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超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激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角色扮演。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教学《发生在我家里的事》,让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我,通过角色体验感受,扮演者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语重心长的教诲,通过这种情景的体验,孩子们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成功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孩子在克服困难时,老师要调动孩子所有的智慧和经验,去积极攻破难点,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孩子就会非常兴奋,这时老师要引导孩子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孩子的成功体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孩子遇到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孩子会有一定成就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二是当老师表扬时,孩子会有一种愉悦感,兴趣也会大增。
(二)、开展与生活接近的有效的课内外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的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老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儿童不再教育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活动的实际参与者。如:在教学《算算家庭帐》一课时,我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统计自家每月的总支出,再算算花费比例,孩子们兴趣很高,很快有了结果。从数字结果看,孩子们明白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费是巨大的,从而明白了自己是没有理由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再如:在教学《水的危机》一课时前,我布置一道非抄写的课外作业题:让孩子们调查我们镇的涵水河的水质、污染程度及污染原因,有条件还可以派拍成照片。课后,绝大部分孩子都来到了涵水河边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做了详细记录,他们带着鲜活的事例走进课堂,精彩的语言描述足以证明他们对河水污染的痛惜,从而自觉自愿投入节约水的行动中来。在之后信息反馈中,有说“我经常一水多用,用洗脸水洗脚,再冲厕所”;有说“我现在刷牙时不再开着水龙头”了;有说“在学校厨房,水哗哗流着,人却不知去向,我会关上水龙头”等。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孩子们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已能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水资源,这无不是《品德与社会》课堂内外活动开展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 对“美英攻打利比亚”展开讨论,就“日本地震你的是伸手救援还是拍手称快”的时事进行辩论,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兴趣高涨,各抒己见,增强了孩子们分析时事的能力。
四、适当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农村中小学都有多媒体教室,这为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而电化教育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走访遗迹看历史》一课时,我让孩子观看了曾经天堂般圆明园和英法联军浩劫后的圆明园,几组图片的对比和解说,知道了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是个永恒的话题,四十分钟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的,许多教师开始关注:通过一节《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我觉得应遵循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学以致用。课堂的教学经验可以累积,课堂
有效教学的方法可以尝试。总之,当你潜心研究这门学科时,你就成功了一半!
参考文献 :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2、余文森《课堂教学》。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