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新课程历史课堂上教师的多重角色--作者:魏占梅

新课程历史课堂上教师的多重角色--作者:魏占梅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中学       830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了神秘的美,变幻的美,充盈着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激情,有如一道散发着诱人香味的佳肴,令人馋涎和期待!但又正是这种神秘和变幻,给教师的知识、能力、视野等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历史观念的更新,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完成多重角色的转换。一、“运筹帷幄巧设导”的帅才;二、“走下讲台妙引导”的将才;三、“竹影扫阶尘不动”的仁者;三、“竹影扫阶尘不动”的仁者;四、“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智者。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师;多重角色
    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充满了神秘的美,变幻的美,充盈着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激情,有如一道散发着诱人香味的佳肴,令人馋涎和期待!但又正是这种神秘和变幻,给教师的知识、能力、视野等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历史观念的更新,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完成多重角色的转换。
一、“运筹帷幄巧设导”的帅才  
     如果课堂是一艘驶向辽阔大海的游轮,那么教师将是一名舵手,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定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精心预设。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在进入课堂时,教师就是一位能将教学预设转化为课堂现实的帅才,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便是实现教学预设的关键环节。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历史是消逝了的过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也无法再现,只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历史遗存、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的事情等出发,从导入新课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保持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例如历史必修一第十三课《辛亥革命》的导入,我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中对革命的一段论述,其中提到了秋瑾、林觉民等革命之士对革命的理解及为革命献身的史实,最后提出了革命的意义在于“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人的心里,永远、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都不再有封建皇权,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在播放完影片之后我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影片中提到的革命是中国近代的哪场革命?(学生: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否实现了刚刚提到的革命之意义?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革命?让我们一起重温二十世纪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样使学生原来分散的注意力在短时间之内就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中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造成悬念,在学生脑海里形成一股主动探索的内聚力,这样教师便可以在学生的兴趣与疑惑中完成“传道”与“解惑”的任务。
 二、“走下讲台妙引导”的将才
如果教师总把自己定位于帅才,那是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所以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必须还是一位能带领学生展开最佳学习过程的将才,成为学生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在参与中引导,在参与中支持。这样才有利于面向全体,突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我主要通过探究讨论来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师生互相交流和影响,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是在讨论时,对于某些历史问题,学生很难深入到课本知识所展示的历史现象的背后,进而探索其本质的东西。因此我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提出具体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历史事件的本质。同时,在讨论中,由于学生自身的水平局限,或受到某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导向,或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偏差。这时我就及时地给予引导,既不能让讨论内容偏离了方向,又不会在既定的方向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例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时,在和学生一起感受完革命成果之后,我让学生对革命前后的变化做一概述。我给出了一个范例:“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让大家仿照这种句式试着续写一下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同时,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还提供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内政策简表”给学生参考,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归纳梳理。几分钟后陆续有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中有很多出彩的答案,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一一做一点评和指导,最后把我自己的仿写做一展示,以拓展学生思维,收到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我就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我就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三、“竹影扫阶尘不动”的仁者
    教师的引导是课堂成功的一个关键,但如果任何活动都靠教师的参与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散思维。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是主体”是被反复强调的。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使思维产生激烈的碰撞,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最具积极意义的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给学生思考和自主的空间,很多问题都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领悟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所以,在课堂顺畅处,在学生自主探究非常顺利的时候,教师又变成是一位“竹影扫阶尘不动”的仁者。任其竹影飘摇,悄然隐身,淡化自己,做一个静静的倾听者。充分让学生享受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乐趣,自由地进行探究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进程时,我把革命过程归纳成了八句话:檀香树旗,振兴中华;同盟合流,红色裂变;黄花一役,举国鼓舞;保路风潮,时机成熟;武昌变天,凯歌行进;民国成立,旗帜飘扬;约法出世,责任内阁;清帝退位,袁氏当国。之后让学生根据书本内容还原相关史实,学生积极寻找之后很快进入状态,每个人都很踊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某一史实发生分歧时通过相互争论、补充完成了这目内容,在后来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块内容掌握的较牢固。
四、“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智者
    任何学习和探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探究过程经常出现障碍,有的问题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得到所有同学都认可的答案。如果任由学生继续探讨下去,一来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二来仍然得不到大家都信服的结论。这时,教师就需要适时出现,充当令学生豁然开朗的“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智者,在学生迷茫不知去向时给予指正、点拨,适时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他们恍然大悟,有利于高效的推进教学活动。为此,在学生讨论、辩论的基础上,我给予归纳总结,重要问题给予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我首先肯定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态度和主动精神;其次是归纳总结讨论的结果,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查缺、补漏,对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回授。例如,针对选修一对阿里改革的讨论,有部分同学认为阿里改革既然为埃及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为什么还说阿里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呢?针对学生的这种疑问,就需要教师作出补充性解释:判断一场改革的性质不只是根据它的作用和影响,还要依据改革的目的,阿里改革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使埃及成为军事强国,并且改革后的埃及并没有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也没有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以其改革的性质仍然是封建性质的。再次对讨论中的某些争论不必得出结论,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希望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①施方良《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
       ②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
          ③赵亚夫主编.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