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最后一分钟》教学随想--作者:冯毅

《最后一分钟》教学随想--作者:冯毅
                                    四川平昌县涵水小学                        636427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备课时,我反复朗读了这首诗。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中国人民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前一分钟激动、热切的心情;第二节,香港回归前一分钟,人们看到的一切;第3节,回顾了中国屈辱的历史;第四节,香港回归了,人们对香港美好未来的祝福。这是一首现代诗,文字浅显易懂。可我就教的班级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对香港的过去、现在了解甚少,要理解这篇课文有难度。(他们大多是1999年出生的孩子,对香港的回归的了解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要求要具有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备课时,我设想,先让学生自己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如:文字、图片等,上课时师生交流。于是我布置了这项预习作业,同时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香港的文字、图片资料:香港被分割的历史,香港被分割了几次?清政府与英国分别签定了的条约及现在香港的政治文化等。可是第二天,我满怀信心走上讲台,当我让同学们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时,孩子们个个瞠目结舌,低头不语。预习作业无一人完成,我大发雷霆,没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讲找不到资料的原因。这节课仅以初读而告终。
    下课后,我问了几个语文学习兴趣高的女生,她们说:“上哪儿找去嘛,老师。问爷爷,他说不知道;上网吧,家里没有……”我转念一想,是啊,他们家没有电脑,课外书又有限,照看他们的是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学校也没有图书馆,搜集资料的途径受限。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他们的疾苦,读书不易啊!我后悔昨天课堂的粗俗语言,怎么就忘了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呢?
     当天晚上,我将查阅的资料复印多份,准备第二天分发给同学们。第二天的语文课,我依然按照原先的备课进行,这天课上,同学们在资料的帮助下,对“虎门销烟”“发黄的旧条约”等有了了解,对香港被割让的历史愤怒不已,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更是深恶痛绝,当第一朵紫荆花盛开在香港土地时,他们又露出的欣慰的表情,他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一句句肺腑之言着实让人感动。在感情朗读时,孩子们表情严肃,心情激动,自豪的感情由衷的从每个孩子的嘴角迸发出来。我的心也被感动了,跟着孩子们一起读起来。
     我趁机点拨,能否创造性朗读?很快,同学自由结队,有同桌合作的,也有找自己曾经的搭档的,他们认真积极的配合着。五分钟后,怎么全班同学静下来了,只剩下两个人的声音?我目光扫视了一下整个教室,原来是我班公认的朗读天使靳亚楠和有天籁之音的李帅正在饱含深情地诵诗歌,他们的朗诵吸了大家。于是我请他俩上台表演。他们疾步走上讲台,相互示意,在“《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分钟,香港……”开始了,他们那适当的肢体动作,那深情并茂的一字一句无不流露出对香港的衷心祝福,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我急忙打开录音机,为他们配上音乐,他们激情高涨,朗读得更起劲了,顿时课堂成了朗诵会接着,热烈的掌声一阵接着一阵。很多对同学踊跃上台,展示自己的朗读风采,在“香港盛开着第一朵紫荆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效果是我预料的结果。我收获有两点。一、朗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尤其是诗歌,要求读出声,读出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诗歌的情感。在同学们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既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又抒发了自己对香港胜利回归的深情祝福,为新中国的日益强大感到自豪,同时深感自己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建设祖国所担负的使命之神圣。二、学会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整理运用,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三维目标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语文教学,不光让学生获取知识,丰富自己情感,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遗憾的是,在农村小镇,90%的家庭没有网络,家长知识水平偏低,他们获取课文相关的资料很难,很多都是老师代替做了。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已拉开帷幕,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应与当前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一张试卷定乾坤”的高考制度已成为过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已深入每个小学教师的脑海里,我义不容辞的要做一个教育理念的实践者!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