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谈生猪饲养管理与成本核算--作者:黄光泽

谈生猪饲养管理与成本核算--作者:黄光泽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断江镇畜牧兽医站         553537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导致肉质不好、经济效益不理想。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生猪饲养管理水平较低,养猪观念落后、生产环境较差,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养猪业的发展。现代养猪生产,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大。对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流程要求严格管理,从配种计划,到产仔哺乳,从育成到育肥出栏,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管理,否则,没有好的生产回报。控制一个“管”字,是每个养猪生产者所必需十分重视的一环,决不可忽视任何一个环节。
  一、饲养管理的基本原则
  1、抓五定。一是定位,猪具有“吃、拉、住”三角定位的规范行为,初入栏的生猪一定要注意调教和利用;二是定时、定量,保质按量饲喂生猪,不能让强者过饱,弱者挨饿;三是定温,要注意防寒保暖;四是定质,饲料质量一定要稳定;五是定营养,不时常更换饲料品种,并保持饲料新鲜、营养全面。
  2、抓三改。改喂单一饲料为分多阶段的全价配合饲料,以满足猪不同生长、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能;改喂稀料为湿料,即手抓成团不流水、松手即散开,以利于提高生猪采食量和咀嚼;改喂大猪为适时出栏,一般90-110kg出栏为宜。
  3、抓“两分”。即“分群管理,分栏饲养”,根据性别、年龄、体重、强弱和生产用途合理分群、分栏。成年公猪、怀孕后期母猪及哺乳母猪宜单栏饲养,断奶母猪、空怀母猪可小群饲养;仔猪和肉猪饲养密度要适宜。
  二、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1、饲养目标。成功培育种公猪;使其体质和肢蹄强健,性欲旺盛,精液品种良好和性情温顺,能完成配种和受孕任务。
  2、种公猪饲养管理要求。按种用要求购买优良种公猪,品种纯,睾丸大,两侧对称,乳头7对以上,体躯健壮灵活,膘情中等,腹线平直而不下垂;购买种公猪时,要检测精液活力、密度等,检测其抗体水平;种公猪购回以后,先隔离饲养,5-7日内不能过量采食,待种公猪完全适应环境后方能转入正常饲养,并做好驱虫及防疫工作;加强公猪运动,每天定时驱赶,运动1-2小时;每天擦拭一次,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皮肤病,促进人猪亲和力,切勿粗暴哄打,以免造成种公猪咬人、物的恶癖;配种前要先驱虫,再及时注射疫苗;后备种公猪要进行配种训练,初配时要进行人工辅助,防止公猪跌倒,出现恐惧心理;初配青年种公猪第一个月每周可配种2-3次,以后每天配种1次,每周休息一天,配种时间,夏季在早或晚,冬季在温暖的时候,配种前后一小时不能喂食饮水,严禁配种后用凉水冲洗躯体;不定期采集种公猪精液检查,评定精液质量,调整饲养管理方式。
  三、母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目标是培育好的后备母猪,更新母猪繁殖现状,提高母猪利用率:未按母猪饲养而按育肥猪去饲养,应该啥猪吃啥料;发情晚或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哺乳期泌乳不足,仔猪增重慢;仔猪出生体重小,出生时大小参差不齐;腹泻严重。
  1、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选育后备母猪,从高产母猪的后代中筛选,同胎至少有九头仔猪以上,仔猪出生体重在1.3-1.5kg;后备母猪至少有6对发育良好,分布均匀的乳头,乳头发育及分布有缺陷的要淘汰;型体良好,体格匀称、健壮、无肢蹄疾病;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及生理缺陷(如脐疝、锁肛);生殖器官发育良好,无繁殖障碍;母性好,抗病力、抗应激能力强。如用户在外购买后备母猪,一定选无疫区的,母猪买回后先隔离饲养45-60天,5-7日内不能吃食过量,待适应后转入正常圈舍饲养。每圈饲养3-5头(最多不超过10头),每头占有面积至少0.66平方米。必须饲喂母猪料,因为目前养猪户饲养的母猪品种都是经过改良后的,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本地母猪饲养方式上,那么,现在的母猪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所以希望广大养猪户多接受新的饲养管理模式。每头运动30分钟,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从而保证肢蹄健康。
  2、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饲养目标:提高排卵数,确保妊娠率,保证仔猪的出生率,活力强,个体大,保证产后母猪能顺利泌乳,使其达到标准体况;饲养管理要求:配种后群饲改为个体饲养(妊娠前期可采用3-5头小群饲养,后期改为单圈饲养)。此期间防止受惊,尽量减少强烈刺激,防止死胎或流产。配种后18-24天,以及39-45天认真观察是否真性妊娠(如有妊娠诊断仪更方便了)。调整母猪三点定位(卧区、采食区、排粪区),保持圈舍内的干燥卫生,做好夏防暑、冬保暖工作,使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严禁舍内高湿、潮湿、结冰等现象发生。妊娠一个月后应给母猪充分运动,三个月左右减少运动量,临产前停止运动,防止便秘,有利于仔猪顺利产出。妊娠期如遇到母猪有病,使用药物要遵守兽医指导,以防造成流产。母猪产前5天进入产房适应环境,每天用温水洗刷乳房、阴户一次,保持猪体卫生。
  3、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饲养目标:促进母猪能较多泌乳,减少体重损失,饲养出健康仔猪,断奶后95%母猪在5-7日内发情配种;哺乳母猪饲养管理要求;产前5天母猪圈舍弄好,清洁卫生逐渐减少饲喂量。产仔当天不喂料,饲喂麸皮粥(5斤麸子、10斤热水、盐0.2kg冲熟)凉后喂服,以缓解母猪产后大便干燥食欲减少症状;产前将母猪乳房、阴部清洗,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产后注射青霉素防止产期疾病发生;母猪分娩过程中,要有专人细心照顾,产房保持安静清洁、干燥,若有难产现象,通常使用催产素肌注,每次用量10-20单位,若30分钟后还未产出,则要进行人工助产;要及时检查母猪的乳房,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应采取紧急治疗措施;母猪断奶前2-3天及断奶当天减少饲喂,以防出现乳房乳汁存量过多引起乳房炎。
  四、仔猪的饲养管理
  1、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抓乳食过好初生关 出生时擦净仔猪身体上的粘液,以防粘液堵塞鼻孔而发生窒息死亡;断脐带:在仔猪出生后用消毒的线离仔猪腹下三指处结扎,剪断,断端涂碘酊;吃初乳:仔猪出生后,让仔猪吃足初乳,因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免疫球蛋白,能够获得被动免疫产生抗体,防止下痢,促进胎粪顺利排出;保温:把仔猪放入30-33℃的保温箱中。初生仔猪怕冷,如果仔猪裸露在1℃的环境中,2小时即可冻僵,因此冬季保温是降低仔猪死亡率的关键;断犬齿:为防止哺乳时争抢乳头咬痛母猪,影响母猪放乳,必须断掉仔猪的犬齿;固定乳头:仔猪出生后3天内要固定乳头,弱仔猪吃前面的乳头,强壮的吃后面的乳头,每头仔猪只许吃一个乳头,绝对不要一猪吃两个乳头。
  抓开食过好补料关 及时补铁:仔猪出生后3天每头猪注射1毫升牲血素,以防贫血、下痢发生;及时补水:仔猪出生3-5天可设饮水槽,让仔猪自由饮水,以防喝脏水或尿液引起下痢;去势:仔猪出生后5-6天进行去势,这个时侯去势应激反应小,伤口愈合快,不要断奶时进行去势,这样应激反应非常大容易下痢出现僵猪;及早补料:补料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仔猪胃肠发育,激活酶的活力,刺激胃酸的分泌,一般7日龄开始补料,方法是用白色食槽撒少许乳猪颗粒料,强制吃料(注:希望广大养猪户使用好的仔猪饲料,适口性好,防止下痢)。如在断奶前每头仔猪吃到1kg饲料,断奶后仔猪不会发生腹泻。
   抓旺食过好断奶关 母猪泌乳3周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这时单靠母乳,不能完全满足仔猪快速生长的需要,而仔猪在补料后10-15天可完全采食饲料,要加大乳猪的采食量,少喂勤添;断奶时一定要避开疫苗注射、转群、阉割等应激因素,减少断奶应激。
  2、断奶仔猪饲养管理。逐渐断奶法:一般仔猪断奶需要5天完成,不要一次断奶,因为仔猪由母乳突然变为固定饲料,应激很大。维持三不变,即原饲料不变(喂1-2周)、原圈不变(将母猪赶走)、原窝不变(仔猪不分窝);实行三过度,饲料过渡,饲喂过渡,饲养过渡,减少断奶应激;断奶后5-6天内控制仔猪的采食量,以喂7-8成饱为宜,实行少喂勤添(6-8次)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断奶后仔猪进入保育阶段,要定期消毒(每周2-3次),保持圈舍最佳温度;断奶后1-2周,26-28℃;3-4周,24-26℃;5周后保持在20℃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为宜;昼夜供给充足清水,并在水中加新霉素和利高霉素等,促进仔猪采食和增长,防止仔猪喝脏水引起腹泻,预防呼吸道疾病;将每窝弱仔猪挑出单独饲养;按照管理程序进行免疫、驱虫、健胃工作;每天观察仔猪采食、饮水、粪便等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建立生物安全体系;要特别防止水肿病,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病症引起的肺炎,沙门氏杆菌引起的肠炎,败血症及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持适宜密度,并群时夜并昼不并,要注意防止咬尾,咬尾等异食癖现象。  
   生猪总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成本,由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两部分构成,但为了体现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即耗费与补偿的统一,本文认为生猪养殖总成本项目还包括环境成本。即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三部分。
   一、生产成本
   1、直接费用。生产成本中直接费用包括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费、水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修理维护费、其他直接费用等。其中仔猪进价、精饲料费和青粗饲料费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2、间接费用。生猪养殖生产成本中的间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保险费、管理费、销售费和财务费等。
   3、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包括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作价两部分。
   雇工费用是指因雇佣他人(包括临时工和合同工)劳动而实际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支付给雇工的工资和合理的饮食费、招待费等。短期雇工的雇工费用按照实际支付总额计算;长期雇请的合同工(一个月以上),先按照该雇工平均月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及福利费等)除以30天计算得出其日工资额,再根据其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劳动天数计算得到其雇工费用。
   家庭用工折价是指生产中耗费的家庭劳动用工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家庭劳动用工投入生产的机会成本。家庭用工折价的计算公式为:
   家庭用工折价=劳动日工价×家庭用工天数
   其中,家庭用工天数是指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按照标准劳动日折算的天数。家庭用工天数=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8小时;劳动日工价是指每个劳动力从事一个标准劳动日的农业生产劳动的理论报酬,用于核算家庭劳动用工的机会成本。
   二、土地成本
土地成本是指生产者为获得用地的经营使用权而实际支付的租金或承包费。成本额按实际支付额计算,承包期内一次性支付租金或承包费的按年限分摊后计入,以自有土地经营的按市场价格折价计入。养殖场地用于多业或多品种经营的,租金或承包费应先按各业分摊,饲养业应分摊部分再按产值或饲养数量在个品种之间分摊。不在承包场上饲养的品种不要分摊租金或承包费。
   三、环境成本
生猪饲养的环境成本指生猪养殖给周围地区的环境造成污染,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形成的成本。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应当进入生产成本的范围。生猪饲养过程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产生表现为负效益的环境价值,即农业环境资源的消耗。而环境资源的消耗需要得到补偿,这就需要支付一定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计量方法有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恢复费用法和影子工程法等方法。由于计算方法和数据获取方面存在难度,一般成本分析中没有将环境成本作为成本要素来对待。
   从一般生猪养殖企业的成本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最重要、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通常占到总成本的80%以上。生产成本的构成中,90%以上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所占比重很小,人工成本的比重因养殖规模而异,散户饲养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而规模化养殖的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土地成本因不同获取途径而异,目前在生猪养殖总成本中所占份额不大。环境成本目前在养殖总成本中的地位还不足以凸显,但是随着环境保护的加强,环境成本将是今后养猪成本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数据可知,农户散养每头猪生产成本总计为1275.4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054.4元,间接费用17.37元,人工成本203.68元,人工成本之所以高是因为散养家庭用工折价高;小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188.7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088.8元,间接费用27.17元,人工成本69.30元,土地成本3.53元;中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234.9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150.11元,间接费用35.15元,人工成本46.33元,土地成本2.54元;大规模饲养每头生猪总生产成本为1284.83元,其中直接物质与服务费用1164.2元,间接费用53.27元,人工成本64.78元,土地成本2.54元。
   总之,从生猪生产成本来看,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于散养养殖模式,已成为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生猪养殖的主导力量。同时,在规模化养殖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成本低于中规模养殖模式,中规模养殖模式成本低于大规模养殖模式。所以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的生猪养殖模式主要选择小规模养殖比较适宜,在逐步壮大发展后再向中等规模养殖转变。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