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做事都源于爱好,那么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就更在于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用生动有趣、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景,唤起兴趣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我充分利用学生最熟悉卖冰糖葫芦这一资源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课,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紧接着就创设了一个街边小摊卖冰糖葫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表演,把学生买冰糖葫芦的真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大大加深了对4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又如针对小学生好猜谜语的特点,在教学“年月日”时,借助谜语:“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然后观察日历从日历上引出课题“年月日”,学生的兴趣就会明显增强,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产生兴趣
1、留心生活,收集数据感知 生趣。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教师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课前,让学生收集图片;课中,让学生出示一幅幅对称美丽的画面,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我循循诱导:这些图形的美,是数学中对称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对称美,而激发学习对称图形的欲望;课后,让学生设计喜欢的对称图案。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再如讲到“比的意义”这一节时,让学生了解身体某些部位之间大致的比,如拳头的周长与脚长之比是1:1,身高与胸围的长度之比为2:1,身高与脚长之比为7: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为13: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计算验证。
2、 动手操作,在探究中产生兴趣。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形周长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直线图形,通过側量,计算周长与半径的值,寻找规律,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推导出周长公式C=2πR。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3、课外活动,拓展知识培养兴趣。课外活动能创造一个非常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因此它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开展数学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规律,增强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1、应用数学知识揭秘防骗激发学生兴趣。在对一些生活现象用数学进行分析、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理性。如小摊上转圈摸奖活动,让学生运用概率的初步知识,计算后才知道中大奖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每次总是拿出去的钱多,回收到的钱少,揭穿了老板赚钱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到用数学知识冷静的思考、分析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2、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多角度的看待事物才能看出事物的实质,才能灵活的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平移时,先让学生预习,制作课件,根据学生展示不同的平移方法,列出相应的算式解答。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供了多种方法,然后共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法合适,每种方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让学生辩证的看每一种方法,从而彰显了平移解决这类题的优势,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3、在探索推理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本上提到了用量角度数相加,剪角相拼和折拼这三种方式,然而这三种只是从操作上得到,因此有一定的误差,有学生对内角和是180度不信服,此时可引导进行推理验证。先出示长方形,用对角线分成两个任意直角三角形,得到任意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然后让学生探究任意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可将任意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360度,然后减去两个直角180度,正好等于180度。通过这样严密的推理,让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理。
四、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之间有差异,要多把尺子度量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鼓励,增强自信力。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就会给学生带来无限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可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梯度的学生有所收获,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应设计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使广大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成绩,让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如近似数5,□﹤5﹤□,□里可以是()。对于差生只要求能够填出几个,对于中等生能够全部填出,对于优等生应概括出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这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对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鼓励。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莫用讥讽,偏激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对学生数学失去兴趣。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对数学兴趣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慢慢的积累和培养。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会对学好数学产生很强的自信心,会不懈的努力学好数学知识提供无穷的力量,乃至毕生精力致力于数学研究,为人类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