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新课程初中语文基础教育改革之探讨--作者:陈文海

新课程初中语文基础教育改革之探讨--作者:陈文海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西场镇第三初级中学   536129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追逐,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呈现许多妨碍教学开展的现象。为提高教学成效,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领会《课标》提出的精神要求,从组建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堂;  合作学习;  教学观念
 
在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实施的今天,认真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我们每个教师面对每个教学科目都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科目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更需要挑战。我们在进行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时既要注意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从基础抓起,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新课程理念的初中语文基础教育贡献一块新天地。本文笔者谈谈一些教学建议:
一、构建新型课堂,有效促动学生互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改革从各个方面对教育领域提出挑战。其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方面,笔者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面,如何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尝试。
1、通过合理的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按座位组成的小组,是较为常见的组织形式,但这样的合作小组,座位与成员相对固定,容易形成优秀生主宰,学困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养成依赖的思维定势的情况,难以保证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得到提高。注意小组活动的变通性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异质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途径。笔者是这样变通的:
优等生带领: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教会学有困难的学生先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理解要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快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如《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在同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时,体会两篇文章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对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全班交流,通过几个优等生的回答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因此,笔者采用优等生带领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他们在学习中的示范和帮助,大部分同学们都能体会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中下生优先: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中下等生在面对接受新知识、归纳分析等学习任务时,往往需要更多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如果一味地强调优等生的作用,无视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在优等生的滔滔不绝中放弃了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一些准备时间相对较为充裕的任务规定为中下等生优先,让他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机会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
2、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由于初中生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明确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小组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中不仅要求这个小组能完成某个任务,还要求全体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合作,能有共同的进步,从而使小组成员不仅自己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尽力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取得成功。
其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那么小组讨论只能是组内优等生的“一言堂”,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使合作学习只流于表面形式而不具有实效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总之,只有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二、转变教学理念,为基础教育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不利的。我们要更新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象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恰当实施“综合性学习”,为提高基础教育成效打下基础
我在教学中,我们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把握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一些现有的学习资源,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他们的方法,终究会让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大放异彩。
1、善于把握实践的机会。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善于把握实践的机会,因为实践是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既获得切实的感性知识,又可以系统地检验课本知识的真实性,把抽象的、主观的东西转化为形象的、客观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要“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学习课题时,因为它有三项活动可供选择,分别是“风流人物谁与争锋”、“丰功伟绩到处传扬”、“豪情满怀吟诵华章”,从三项活动看,都偏重于让学生从历史资料古文典藉中去寻找“千古风流人物”,通常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历史教材、历史故事中去寻找,到图书馆去检索,或是上网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诸如“历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进行搜索,可能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学生就能完成,而且也能达到“了解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建立功业,对中华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的效果。其实就目前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可能有的学生不查任何资料也能完成这项工作,但其实际意义不是很好或者可以说学生的热情不是很大,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把调查对象略加修改,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调查、打听我们本地的“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搜集。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到地方文化档案馆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结果取得了许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收获。比如有学生抄下了地方碑刻的名人诗句,丙洲籍同学的调查让全班同学更深入地了解了民族英雄——陈化成,这一实践、调查提高了他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2、对现有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眼力,培养学生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所以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而农村中学有着农村特有的优势:优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富有浓郁气息的地方色彩,丰富多彩的乡土教材,学生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在进行《寻觅春天的踪迹》这一综合性活动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引导学生走进乡野,融入自然、关注自然、感悟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认真领会课改精神,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思想的更新,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设法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学案例》2011年 第1期
[2]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年第5期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