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陇脚布依族乡补雨小学 553405
[摘要]农村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自己的学生学好数学,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探索。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关键词] 农村 小学数学 生活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道:“生活即教育 ”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有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①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身为小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怎样使课堂生活化呢?根据我近几年来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如笔者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在新授前,创设生动的情境,导入教学。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飞机去大城市游玩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玩,好吗?要坐什么去会更快到呢?可想而知,学生回答说:“飞机。”师然后出示有关速度的情境图,让学生初步了解速度的概念,通过设计一环扣一环的情境,使学生懂得速度的概念,然后再新授《口算乘法》,通过文字信息,计算自行车、特快列车在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通过拓展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笔者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四边形》时,讲完四边形的内容后,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想到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是四边形的。”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很多的例子来。如:教师黑板、门、窗户、文具盒等表面是四边形的。农村小学的学生就会从农村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常见的这样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乐趣。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笔者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时,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想去美丽的云南玩玩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出示文字信息:从云南到丽江有517千米。从昆明出发,汽车走了348千米到大理了。提出数学问题:到丽江还有多远?让学生在路程问题上感知然后学生画出思路图,列出算式517-348= 进行计算。然后学生列出竖式计算。教师再指名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下节课,再用这情境讲解例题2:从云南到丽江有507千米。从昆明出发,汽车走了348千米到大理了。到丽江还有多远?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引导学生思考:计算上有什么不同?生:中间有0。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后,教师集体讲评。中间有0不够减,再向前一位退1。这样学习“减法”的例题,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课堂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小学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要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例子,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让数学课堂走进我们生活,真正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实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