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历史教学效益--作者:黄源源

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历史教学效益--作者:黄源源
                                       广西柳州市第二十七中学            545007
   摘  要: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 有效性
新课程初中历史内涵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同时也蕴含着有趣的故事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包含学习的热情去领会中国史实,汲取精华而为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改变教学观念,实施科学有效的策略来唤起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的库存里领取宝典。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得出“充分利用多媒体来为教学服务”是有效之道。以下是一些浅谈:
一、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之见
历史教材讲述了许多有趣故事和重要的资料,但光靠学生看书本和听老师讲,学生很难想象,渴望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便会认为是空的,渐渐失去兴趣。然而,这一切我们虽然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而可以用多媒体把它们展示出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往往层出不穷,如《大秦帝国》、《汉武大帝》、《三国演义》、《开国大典》、《大运河》,《诺曼底登陆》等。大量的图文素材使得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信息技术几乎能够满足:“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让他们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二、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误区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很大的好处,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效应。需要教师有效利用其优势。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自然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
1.主次倒置,设计产生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其理解能力。但是,如果设计不合理,运用不恰当,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许多老师只是把应用多媒体教学看成一种时尚,在课堂上大量史料的堆积,课件做的尽可能美观,背景音乐,画面切入,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被这些无关的内容或音乐所吸引,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2.运用不适时,让教学得不到收效
“灵活使用,该用则用,不要滥用”是我们在利用多媒体应该注意的问题。许多教师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人,超越教师、教授,任何历史知识点都可以展示,所以就堂堂课用。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更重要的是让教学达到不到目标要求。生硬的堆积大量资料,学生目不暇接,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到什么?还有的直接“引进”课件,跟着别人的感觉走,完全丢弃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创新就更别说。
3.过多使用,遮盖教师的指导作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把知识内容通过声、色、图展示给学生,但一些知识的逻辑联系等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理解。有的老师却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了其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本应由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了,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学生只是跟着教师手中鼠标的点击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有的问题来不及思考又看到了新的一幅画面,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虽然表面看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被冠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外衣,但实质上是变相的“填鸭式”、“满堂灌”,是违背现代教育理念的。长期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事实上,整堂课都是学生对着屏幕,还会造成学生脖子酸痛、眼球疲劳。
三、科学有效地发挥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效率
科学先进多媒体让我们产生极大的实惠,但我们要注意它只是一个教具,不可以代替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恰当整合。
1.灵活运用多媒体以让历史课产生高效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丰富,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等,都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最大限度地提供历史场景,最生动、自然、客观地反映历史面貌。例如,运用图片、实物、模型、投影等,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之前,让学生观看从《三国演义》的历史电视剧中截取的部分内容,让他们品味不同人物的特点和魅力,再加上音乐的渲染,使其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视性,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又使学生自然进入自主探究的角色,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在展示历史素材,历史故事,事件方面的确有优势,而且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却使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以至于许多人误认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要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往往是:学生盯着电子屏幕,教师则在学生教室后面或机房里充当播音员和解说的角色,课堂气氛活不起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手段,以辅代主,会造成教师、学生被机器所束缚,成了课堂的“仆人”。
3.注重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
任何工具的使用都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技能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而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为应用而应用。“照抄”是不可取的。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以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4.汲取网络精华,让历史资料更充足
许多历史资料都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得到,况且会出现一个事件有好几个版本的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其内容,让之恰当地为教学服务,有助于我们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宗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得到尽情地发挥。
四、教育信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的优势。爱因思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教育信息应用于历史教学,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参与创作,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能扩大信息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神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信息技术还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3、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中。历史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观性强,具有情境感、立体感,甚至可以模拟空间、一网打尽,它还具有形式生动、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等特点,能够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上好一节课并非很难。但是,要通过恰当地利用好资源来为历史教学服务,让教学效果凸显优势以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他们,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决不能造成“教师的教学为信息技术服务”这一怪现象。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科教网络》2012年第8期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