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者:符 艳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者:符 艳
                                         广西钦州市第五中学                535000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要想教学有效,教师就要把有效提问作为重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问的有效性,这对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鉴于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富有激情和冲击力,他们对很多未知充满好奇。可是,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习惯提具有唯一答案的封闭性问题,学生早已厌倦,甚至是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所以,教师经常会遇到提出问题却没有人或少有人有积极地反应的尴尬,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出现这样的尴尬与提出问题的这种教学方式本身没有关系,问题是一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问题缺少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应提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在《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西欧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这是一个带有明显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它答案的可能性的广度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引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出各种他们认为合理的答案。其中有学生认为《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使西欧人有了到东方寻找财富的欲望;也有学生认为西欧人想扩张自己的世界影响力,需要开通航道打开政治先机;还有学生认为是想开通航道来控制黑海这条商业贸易的海上道路,收取商品重税来获利等,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思考力,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给出了合理和可能的理由。这样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也大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
  二、围绕课标,精心设问
七年级上下册历史教材共分七个单元,按学习主题编排,这种模式是对通史模式的一种改造,是将历史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学习专题,每个专题突出一个学习主题,从而使教学内容相对集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贫乏,更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补充讲解,因此,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务必有的放矢、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正确做法是,围绕课标,把握重难点寻找问题的良好切入点,及时点拨,指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以下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包括两大内容“隋的统一”和“贯通南北的动脉”。对“隋的统一”这一目内容中所讲的隋的建立、统一、疆域及富庶等内容不应有过多纠缠,“贯通南北的动脉”是本课的主要教学重点内容,而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其影响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在此多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例如请同学们看P5隋大运河示意图回答几个问题:运河自北向南分为哪几段?沟通了几大水系?你能客观地评价一下这条运河吗?这样的提问,既”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始终高昂,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三、提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
问题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核心,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和行为。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的舞台,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学生带着问题在这个充满神秘感的舞台上通过认真阅读和积极思考演绎出自己的成果。如《地中海的霸主——古代罗马》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罗马共和国版图和古代罗马这个城市,并告诉学生两者由意大利一个小村庄发展而成,图片将两者之间巨大的差异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学生此刻引起的认知反差,顺势提出:这个小村为什么会发展起来成为罗马城,并进而发展为古代地域宽广的罗马共和国?为什么其他的小村没有发展起来?它具备哪些发展的条件?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原有的知识远远不够,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已对这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有了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内心生发出来,更愿意去学习、去探索,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很理想。随后,教师可以在教学进行到古罗马帝国建立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欣赏历史剧——凯撒之死,学生在通过观看短剧的同时感受到罗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使“死”的历史知识活起来,使学生融入历史事件中去观察思考,学生感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四、把握节奏,适时提问
历史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前后上下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创设问题情景,复习已学知识,思考要学知识,为新知识的掌握铺平道路。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我提出: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得出两点:一是中共的影响;二是两位将军的爱国之心。这就把本课的第2部分内容“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西安事变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说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是深得人心的。另外一点,即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影响,就需要教师联系“一二九运动”才能使学生得出结论来,由此使“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这两个貌似独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了。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内容枯燥乏味处发问、在设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在设问于思维的转折处等。
五、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提出问题
如果课堂上的问题脱离了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对教师的提问也会反应平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就要考虑学生的已知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比如《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知的关于隋炀帝的历史知识出发,引出“有人说:隋炀帝是一个十足的暴君,毫无积极之处,对他的评价应全面否定。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大家根据自己已学的对隋炀帝时期历史的了解,对怎样评价隋炀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探寻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最终学会了辩证地评价隋炀帝。
 
  六、耐心细致,尝试等待
  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而,研究表明,一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等待不到1秒就让学生回答,如果1秒后,学生还未说出自己的答案,那么教师就要叫其他学生回答或自己提供答案线索。这种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的提问,永远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尤其要变成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如七年级上册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时,学生位很快就能回答北民南迁,补充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的环境;南北方人口共同开发江南等因素。但对诸如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政策等因素却未能回答,有的老师无奈地自己给出补充其实老师可举出中体现出这些因素的事例,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同学们能够又有新的思索方向、新的收获,持之以恒,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会有所提高。
  七、充分鼓励,及时评价
  没有适当反馈和评价的提问,一定是无效的提问。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是每一个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新课改提倡教师实行成功教育,要多肯定少否定,多激励少批评,要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便不置可否,抑或一味迁就表扬,却也是一种严重的误区。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应以激励为主,但对知识本身的点评一定要坚持原则,尤其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的地方,并引导其继续思考。在这里所讲的评价不仅需要师生的评价,更需要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只这样才能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要想教学有效,教师就要把有效提问作为重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对于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们应重视这一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使自己的提问方法和策略更加灵活多样和有效,为提高教学水平作出更大努力。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