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作者:杨俊莉

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作者:杨俊莉
吉林省敦化市第二小学校   133700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诵读经典与文化并行是实现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教育学生传承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是摆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值得探究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传递正能量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而且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教育使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大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孔子这样至今仍受人景仰的教育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近代涌现出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等教育先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进步的传统,通过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中吸取营养。
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学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教师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校园是孕育、传播、发展民族文化的土壤,颂读经典与文化并行是实现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地增强,并努力地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孩子的人文气质,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儿童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如果要想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教育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社会教育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对学生教育不足的有效补充。
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课堂上的书本转入课外的录像文化,视窗文化等其他的大众文化时,学生对世界开始了解并渐渐接受,同时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他们很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广告、网络、电影、电视片、卡通片、电子游戏、书籍、报刊等,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知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他们对广播、电视广告尤为青睐,记忆也相当深刻。例如:中央电视台在一套节目中播出过这样一则广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已经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了,他却用颤抖的、布满皱纹的手伸进盘子,抓起两个油乎乎的饺子,小心翼翼地塞进自己的上衣口袋里,儿子在旁边劝阻他,他却执拗地说:“我儿子爱吃饺子。”老人的这句简单质朴的话,拨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观众不禁热泪盈眶,心中顿生温暖,都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年迈的双亲,想到他们为养育子女所付出的辛苦,为了子女他们耗尽毕生的精力也在所不辞,无论他们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还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儿女永远是他们心头的牵挂。“百善孝为先”,乌鸦尚有反哺之义,小羊还有跪乳之恩,做为新时代的少年更应该把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这样的广告直观、形象,在我们孩子中传递着正能量,让孩子们对照榜样,反思自己,勇敢地拂去心灵和身体上的浮尘。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传承中华文化任重道远,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潜心钻研,不断探索,一定会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