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作者:陈 静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作者:陈 静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四中学                   661600
 
【摘要】本文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其目的在于帮助中学生平稳的度过青春期,为生命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中学生;青春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容忽视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而我国的中学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正好处于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年龄阶段,是生命发展过程中最动荡最变化的过程。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再加上缺乏对外部压力适当的调适方法和防疫能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社会适应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和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  
 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不得已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中,容易引发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
2.厌学
厌学是目前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着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边是学困生感到学业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控制着他们,时刻感到学习的沉重,导致厌学;另一边部分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知识的“无力感”正造成求学路上的困惑,动摇着学习的决心和动机;还有一些因其他心理原因而厌学的状况,如因智商问题被人叽笑而不愿上课的,因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本、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和无奈。高考过后教学楼的院子里漫天飞舞的被撕为碎片的课本、复习题、考试卷就是最好的说明。
3.考试焦虑
对分数和名次的过分关注,再加上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考试焦虑,当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伴随一些躯体化症状,如消化系统疾病、睡眠障碍等等,严重的甚至到了一听到考试就恐惧的地步,周而复始,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长发育。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不但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扰。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缺乏尊重,甚至贬低其存在的价值,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日趋紧张,由此引发的师生冲突屡见不鲜。而有的学生还会产生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嫌贫爱富”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不时的困扰着学生。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信任外,更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往往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偏执等心理特点,同学间相处缺乏起码的尊重与宽容,常常情绪失控。导致同学关系紧张,这样的同学渐渐被边缘化,容易产生孤独感,甚至想逃离校园;也有同学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困惑,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更有个别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逃离现实社会,躲进虚拟的网络世界。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家庭,安全、和谐,开放的家庭气氛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专制的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极具攻击性。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他们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产生被抛弃感和愤怒感,甚至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对生活失去信心。
三、适应性问题
1.学校适应方面
(1)学习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
对于高一或初一新生而言,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原有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被改变,因而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
(2)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
有些高一或初一新生在原来的初中或小学是“尖子生”,如今强手骤然增多,原来的优势便不复存在,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会产生失落、苦恼、害怕的心理,时常怀念以前,排斥现在的班集体。
(3)新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不适应。
对于新的同学和老师需要一个认同接受的过程。有些同学会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时常产生莫名的孤独感。
(4)学习方面带来的不适应。
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原来的学习方法明显地不适应高中或初中的学习。有的同学由此产生焦虑心理,不能及时调整而导致成绩下滑。
2.社会适应方面
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把主要的精力都用于提高学习成绩应付升学考试,相对忽略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和良好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导致青少年中出现了许多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虽然影响适应状况的社会环境因素是青少年无力改变的,但是如果他们获得更多社会适应的心理技巧和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十分有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社会适应性的增强不仅对其自身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四、挫折应对问题
中学生遇到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中的挫折、人际关系中的挫折、青春期的情感挫折、兴趣和愿望方面的挫折以及自我实现中的挫折等,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种:消极反应与积极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就会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既可以成为人生的垫脚石,也可以成为人生的畔脚石,关键取决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中学生积极热情,勇于展示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物质环境的优越,自我意识的觉醒,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加之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教师、家长、社会带来的过度压力以及教育的局限性,导致中学生依赖性较强,抗挫能力普遍较差,遇到挫折往往不知所措,烦躁焦虑,有的甚至消极悲观、轻生厌世。因此,培养中学生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不仅仅关乎着孩子一生的幸福,更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五、青少年性健康问题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成长,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性意识的觉醒,导致的性好奇、性幻想、性冲动、性自慰的出现,倘若得不到及时的、适当的性知识的传授和性心理的疏导,这种由于生理成熟激发出来的需要,便会引发出许多不被教师和家长理解和接受的思想和行为,诸如早恋、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未婚流产、性病、性侵犯、性犯罪等等……所有的一切集中起来,就会给这些成长中的人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 为了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该重视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青春期是未来成家立业的准备期,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的幸福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幸福、民族的繁衍发展。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健康则国健康!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确立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中学六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要完成生命的发展任务,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更要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重视中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金定.青少年发展与适应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
[3]青春期请家长同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