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者:黄强梅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者:黄强梅
                                           广西浦北县实验小学      53530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真正系统地学习知识的第一个阶段,而语文学科作为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小学语文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提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途径,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主要课题之一。“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课堂,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语文传统教学在教学观念上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注重学生集体的整齐和的表演。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课堂观察的视线都集中在教师身上。课堂成为教师的主角戏,学生成为观众,只需要聆听和记录,课堂维护着严格的的课堂秩序。
(2)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落实双基”的时候,往往不顾其他,使许多响亮的素质教育口号成了空话。传统语文课堂以语文成绩为评价标准,只能在传授语文知识的框架里寻找与挖掘可能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受到漠视。
(3)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封闭的语文学科体系。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一般不沟通、不渗透、不合作。课堂活动着眼于语文内部的原理与逻辑发展,以致学生在应用时难以摆脱知识割裂,难以融会贯通。
(4)学生缺乏自主性。传统的教法,总是提问,学生回答。个别开明的虽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不懂的问题,但遗感的是,问题提出后,教师只是以个人的力量,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长期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就消灭在萌芽状态,或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不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5)重结果,轻过程和方法。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满堂灌”,让学生全盘接受有关语文的知识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只灌输前人研究的成果,即现成结论,学生通过机械模仿,解决的是语文创造较低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很难体现一种“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一些学校在研究性学习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的由少数老师和学生组成课题组“攻关”,争取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比中获奖,却把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小学语文新课改一定要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从出发点来说,应该是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从过程来说,应该是重在参与,全员参与;从结果来说,应该是“你有能力搞出原子弹当然好,他有能力做出茶叶蛋同样不失为一种进步”。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成败,重点不是看学生试卷上的成绩,而是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新世纪的人才,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理解与感悟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思维与思索能力、欣赏与审美能力、想象与推测能力、实践与运用能力、合作与自主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这十个方面的能力都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知识与能力并重,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师生交往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要时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包括老师)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当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只要上课,必然有三、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的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展开和在各小组间转悠,忽视了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这种合作学习本身就无视学生的个性,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或者暂时选择不合作,先思考,再讨论,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语感是学生对句、段、篇加深理解的必要途径。只有培养起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对句、段、篇的理解才会透彻、深入。培养良好的语感必须从词的语音、语义、语境、语气等方面着手,加以正确的引导,营造浓郁“阅读情感场”,让学生在阅读是投入丰富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谐振,自然而然地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再融入“一边读,一边想”、“读进去,想开去”等读书方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的实质与外延。
四、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许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为新课程只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拔高了教学要求,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即使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脱离语文情境。《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有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进行了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遗憾的是,不少人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所不同的是把过去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时俱进地换成了今天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运用到各个领域,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但在新课程的大旗下,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理念者也不乏其人,这一点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尤为突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只能将它们作为辅助手段。
总之,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完善和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熟练地运用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更多锻炼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研究、讨论中学习、进步和成长。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