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韦甘菊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韦甘菊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    546400
 
摘 要: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课堂生成的目标,这是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所有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必然没有固定的答案,这是要根据各地的教学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解决。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整体情况呈现出其固有的特殊性,转变教条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课堂教学有效性;地区教育特殊性; 课堂教学现状;有效性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教学评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历史学科的有效课堂教学是师生遵循历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自主进行历史学习,以最优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有效地开发生成性历史课程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看,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往往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外交关系等许多方面,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死看、死记、死背”成为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诟病,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容易导致教学积极性的下降。如今,“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中历史教学亦更注重课堂教授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高中历史的学习应当是由教师课堂指导学生从多方面掌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参与并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体验“快乐”的学习方式,进而参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书“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的过程。
  一、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
  从我校的师源、生源及教学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根据《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报告,就我校的具体情况而言,我校是本市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重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且多数来自于县、乡 的中学。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虽然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加大力度对我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其它地区、甚至是本省其他地区相比,我校基础学科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教学资源相对缺乏。
  2.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由于受传统的社会观念的影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在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想通过知识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地位,在学生家长看来,对历史科目的学习根本就毫无意义。这就造成绝大多数学生错误地认为历史是“副科”,学之无用。尤其是高中教育的最直接的目的还是在于获得高校的录取名额,这样一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在进行文理分科的选择时,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报读文科的学生成绩相对低,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文科成了弱势学科,历史就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心中的“副科”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被忽略,历史学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应试高考的压力下被边缘化了。即使历史教师具有再强的教学魅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于毫无学习的兴趣,那么想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已。
  3.教师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决战高考,追求本校学生的升学率,无疑使高中历史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劳记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无论从备课还是讲课,都思索着如何让自己的学生掌握应试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轻松地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压力下,必然只能够成为应付各种考试的“机器人”,这与我们历史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我始终认为,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获得一些能使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如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通过历史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但另一方面,在争取高考优秀成果的利益驱动下,历史教师也不可避免的在课堂教育中适用了最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采取题海战术,成为一个又一个的“背多分”。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育观念的滞后和偏差
  1.1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多,情感交流不足,一位教师在上“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一课时,学生的反应非常“冷静”,课堂十分沉寂,学生也只是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涉及的学生面非常狭窄。
  1.2有的教师则走向了又一个极端,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自主学习,课堂看似热闹,但教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主持人”,表演的成分太浓厚,为了形式而忽略了最为根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新的偏差。这种现象在教学公开课中尤其突出。“初中课程改革的不足之一是把课程变成了一种活动,把课堂教学上成了活动课。”事实上,这个问题在进行着的高中课改中已初见端倪。
  1.3课堂教学容量大。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焕然一新”,内容简化,但由于“一标多本”的出台使一些教师不放心的大量补充其它版本的教材内容,所以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依然很重,三维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不均衡,有效性的内涵出现了偏差。
  2.初中教学的弱化和缺失
  初中的历史学科作为所谓的“副课”,所受待遇作为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深有感触。其受重视程度不容乐观。学校擅自减少课时,不主张教师占用学生课后多余时间,家长的不以为然,学生的漠不关心都给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效果蒙上了一层阴影。无论是基础知识、历史素养还是能力训练,与高中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中历史课改将很可能长期尴尬地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上,那么三维目标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构想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第一教师”。雅斯贝尔斯也在其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兴趣无疑是首要的因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上,鉴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历史学科本身或多或少的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如重理轻文等观念),并且他们的历史知识基础也较为薄弱,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积极性不强等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讲述历史知识的第一堂课就向学生传输这样一种思想:学习历史不是“无用功”,它其实也有很多乐趣,也会带给你们终身受益的东西。其次,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学习的兴趣。我校近几年已经在各个教室安装了方便教学的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播放教学影片等方式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每次的课堂教学都充满新奇,这是和以往“填鸭式”枯燥的教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讲课内容,在有限的资源里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来优化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与学生互动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
教育心理学认为,严肃紧张学习氛围只能导致学生脑细胞疲劳,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寓教于乐,其乐无穷”,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仅不会导致学习疲劳,而且能够活跃思想,增强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就面对着比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多的升学压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若依然延续着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的话,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压抑的,那学生在面对来自升学及教师双方压力时,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在我看来,就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快乐学习”的氛围。
四、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研究传统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上,借鉴其优秀的成果(基础知识扎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同时要研究传统教学中不合理的地方,如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个方面就要进行改革。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的经验和成果,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发展上,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也就是把传统的优秀经验和现代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地进行整合,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2.教学内容的组合性
  要不断地整合现有的教材,从教教材过渡到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用教材就是在认真地研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认真地分析,真正把握教材的整体用意,对一些相关的材料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在不改变目标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改造,教师要整体地认识和掌握目标要求所涵盖的内容,确定其所用的课堂教学材料。教师掌握目标要从整体中去认识和把握,也就是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放到整体中去认识,看其在整体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去认识,去对待一节课的教学。
  3.教学评价的兼顾性
  对高中生而言,除了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上的评价,教师也应注意在课堂上的情感评价,当然,高中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已经较为客观,所以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扬,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让历史教学更体现它的价值和魅力,提高民族素养,培养合格的公民;如何让课堂学习更加有效,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任重而道远。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