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谈教学创新--作者:韦丽娇

浅谈教学创新--作者:韦丽娇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新靖中心小学             533899
 “贵在独创”这是千百年来世人总结出的毋庸置疑的真理。一切都是创新之产物,教育事业需要层出不穷的革新家。
清代有两个书法家:翁方纲和刘石庵。翁方纲一生研究欧阳询、虞世南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刘石庵则在刻苦钻研古人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就超过了翁方纲。翁方纲有个侄子拜刘石庵为师。一天,他问叔父,对他老师的技艺作何评价,翁方纲一笑:“去问你老师,他哪一笔是古人的?”刘石庵闻后也微微一笑:“我有自己的书体,何须古人之笔?去问问你叔叔,他哪一笔是自己的?”
“哪一笔是古人的?”
“哪一笔是自己的?”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鲜明地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一种是只求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哪一种正确呢?很显然,我们要的是创新。
在基础教育上,当我们的祖先从木棒计数开始到数学发展成为今天的多媒体教学,教师不再是简单地罐输、解答疑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都是科学上由浅到深,由近而远,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个新突破吗?要是教育改革家们没有这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的新课程、新课堂,会有这样的成就吗?
教育家张伯苓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做练习题时,学生对老师说“我试试”三个字。这一切说明,整个课堂、整个课程,就是以新换旧。人们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还有更有效的学习方式,于是产生了创新的动机。将其付诸行动,就是创新的过程。从积累到创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量变的不断进行,质变的完成势在必然,课程、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课程、课堂改革的重要任务,尤其需要敢于向旧课程、旧课堂挑战的创新者,因为基础教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创造过程,其中有许许多多我们所不曾料想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在教育历史上从来没遇到过,无经验可循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开拓创新的道路,正所谓“穿新鞋走新路,穿旧鞋也要走新路!”
那么,如何创新呢?依托教育科研就是借双慧眼看教学、看问题,正所谓“跳出教育看教育。”只有胸怀壮志,才能不被既成事实所限而坐井观天。而是充分认识到自己为人类,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使命,力超群雄,追求天外之天。
其次,要有勇气,胆略和浪漫的幻想。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旧课程、旧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大声向教师疾呼:“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里有爱迪生。”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明白这是期望的氛围。此外,创新还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冷静的头脑。创新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管是求真还是创新,都需要我们进行事实求是的科学研究和脚踏实地的辛勤实践。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