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谈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引领学生合作探究--作者:刘光生

谈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引领学生合作探究--作者:刘光生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赤土民族中学      341405
一、巧妙“切题”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导学”阶段,要利用学生的“好奇之心”,讲究巧妙的切题的方式,使学生快速进入合作探究的状态。
    如导学《故都的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故都的秋》,解决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这样切题,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妙提问
教师要根据课堂目标,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促使课堂有理想的“生成”。
1、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站在高处,整体谋划,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教读《我的叔叔于勒》,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这样的提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就能够很容易解决。
2、设计的问题要新颖。“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也应该灵活多变,力求新颖,为课堂生成服务。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巧妙点拨
教师的点拨要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仍以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6、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7、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点拨: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还可以作更深入的思考:你们探究出的七个原因,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继续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鼓励“发问”
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教师鼓励他们“发问”,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通过鼓励学生“发问”,让学生想得更深,想得更广,并把“发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