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唧唧复唧唧”几种理解之对比--作者:李长文

“唧唧复唧唧”几种理解之对比--作者:李长文
                                           贵州三都县普安中学                 558104          
[摘  要]古代诗词这种文学样式,意境深邃,感情丰富,语言精炼含蓄,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吸取优秀文学精华,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博大,所以加强诗歌教育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木兰诗》为“乐府双”之一,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充满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民歌,其首句“唧唧复唧唧”究竟为何种声音,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以较为简洁的语言分析“众说”之优劣。
 
[关键词]唧唧;表声;意境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充满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拒封,辞官还家的故事。《木兰诗》作为一首具有浓郁民歌特色的诗歌,长期以来都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成了师生们特别喜欢的一首诗歌。而对这首诗的首句的理解,也成了老师、学生争议颇大的一句。
    《木兰诗》首句“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历来说法不一,大体上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起兴手法。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其开头很可能是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这句诗没有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石声淮《关于〈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二、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鸣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无声,唯有虫儿在夜色里“唧唧”鸣唱。其后再叙木兰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却手握织机而叹息。夜幕里的虫鸣与木兰的叹息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三、叹息声。“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四、织机声。诗歌一开始,先出现机杼声,再交代这是木兰正对门而织,使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织机声却又听不见了,随之传来的是一声声叹息。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七年级语文新教材全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和《文言文全解一点通  七~九年级全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等均采用此说。
    这四种理解,笔者姑且称其为“起兴”说、“虫鸣”说、“叹息”说和“织布”说。
    当然,诗无达诂,对诗歌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好像都是可以的。不过,笔者认为,只有借助想像,领悟深意,把富有典型意义的意境连接起来,形成一幅幅富有深刻含义的生活图画,这样的理解,才是对诗歌最好的理解。那么,这四种理解中,哪一种最好呢?下面,笔者试着对这四种说法进行对比:
    这四种说法中,与其他三种差别最大的是“起兴”说——认为这句诗是个起兴的句子,毫无意义,仅为表声的字。与其他三种理解相比,这样的理解,几乎意境全无,让读者少了许多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而其他三种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认为这句诗有具体的意义,不同的是“唧唧”表示的含义有异。而且这三种理解都把木兰的忧愁表达得十分传神。就算《木兰诗》化用了北朝民歌《折杨柳》的前六句,而“敕敕何力力”之所以改为“唧唧复唧唧”,笔者认为,其目的就是让其诗句有意义,给读者多一点联想和想像的空间,让意境更为深远,让人物形象更为丰富。
不过,“虫鸣”说和“叹息”说的理解仅仅表现出木兰的愁苦忧虑,“织布”说的理解还多出一个场景——木兰辛勤劳作。
意境最为相近的莫过于“虫鸣”说和“叹息”说了。二者都特别着意于刻画木兰的忧思,在笔者看来,二者把木兰的愁苦强调得有点“过”了。
    请看“虫鸣”说的意境:四下无声,唯有虫儿“唧唧”鸣叫,镜头慢慢转移,只见木兰握杼长叹……愁有多深,忧有多深哪!
    再看“叹息”说的意境:木兰“唧唧”又“唧唧”的叹息……这恐怕不是一般的轻叹,而是在悲泣啦!这样的形象,是不是会让你想起林黛玉林妹妹这样的多愁善感的弱女子?
    根据诗歌后面所叙,木兰购鞍马、置战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难看出,木兰是个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奇女子。这样的一个女英雄,虽然也会有儿女情长,虽然也会与常人一样体贴关心父母,虽然也曾在奔赴战场的路上想到“爷娘唤女声”,但是,她却绝对不会像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甚而扶锄葬花。她的叹息,也只会是轻叹,而不至于“唧唧”。“唧唧”?也太大声了吧?
    所以,当时的情景应该是这样:木兰家人都在辛勤劳作,木兰正在对门“唧唧复唧唧”地织布……忽然,老父亲的一声声咳嗽,让木兰想起了昨夜见到的“卷卷有爷名”的军书,不由忧从心来,停机轻叹……这样的诠释,既体现了木兰的勤劳,又反映了木兰的忧思,岂不使意境更为深远,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同时,木兰的悲愁也不至于成了悲苦,要知道,从总体上说,这是一首喜剧性的诗歌,其悲也不能悲得太过头了。
    这样的理解,恐怕稍微好一点吧?
    总之,笔者觉得,上述对“唧唧复唧唧”的四种理解中,“起兴”说最不可取,“虫鸣”说和“叹息”说次之,“织布”说最妙!
 
【参考文献】
[1]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2] 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 《七年级语文新教材全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 《文言文全解一点通  七~九年级全订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