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初探--作者:蓝文强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初探--作者:蓝文强
                        福建省龙海市隆教畲族乡中心小学    363100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教育也是小学教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的实践体会是:
    一、鼓励直觉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14103279  980673
    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指出:“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当然,这里的“直觉”并非指纯经验的潜意识,而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灵感”。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公式和规范的解题模式,当然,这是必要的。但一旦这种教学被模式化之后,便只能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单一化和机械化,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跳出模式和程式,凭借直觉和想象,从多维度思考问题。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在讲清解题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模式后,我出了一道练习:“某村修建一条长1000米的水渠,3天后修了全长的2/5,如按原有进度,还要多少天才能完成全部工程?”学生一般是这样考虑的:
先求余下多少米:100×(1-2/5)=600(米)
再求每天修的米数:1000×2/5÷3=133 1/3(米)
最后求余下的还要修多少天:600÷133 1/3=4.5(天)
如果我们跳出这一通常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凭直觉七嘴八舌的讨论,很多思路和答案案可能是错误的,老师千万不能一概否定,而是应该尽量从其错误中找出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在这里,重要的不在于思维结果,而在于思维过程。学生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正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我们应该十分珍视与培育这种积极性。也许,花去很多时间,学生依然不能想出假设修好水渠所需要的总天数为“1”的思路,但学生毕竟跳出了模式和程式去思考、去探索,并从中感受了乐趣。这对于鼓励直觉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大有好处。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说,引导与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
1、一题多解:重在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当行到全程的3/8时,离中点还有30千米,问这辆汽车已经行了多少千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能有如下几种解法:
   30÷(1-1/2-3/8)×3/8=
   30÷(1/2-3/8)×3/8÷2-30=
   30÷(1-3/8×2)-30=
   30÷(1/2÷3/8)=
   30×3=
当教师把这几种解法列于黑板之后,除了让学生各自讲出自己的思路外,还必须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这几种思路进行理解和消化。这一理解和消化的过程才是我们这一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与其让学生知道五种结果,不如让学生理解和消化两个解题过程。培养发散思维切忌操之过急,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决不能一蹴而就。
2、一题多问。重在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求异的角度提出问题。如题:甲数是15,乙数是10,甲数是乙数的几倍?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去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答案,其结果可能有如下几种:
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
甲乙两数的和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这里,提出新问题为过程,并不需要花多大力气,重要的在于让学生从被动思维状态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学生经常处于回答老师问题的状态中,一旦让他们自己设计问题,思维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提出问题的欲望就被强化了。而提出问题的能力,正是培养创新意识所必需的。
3、一题多说。重在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更丰富,以防止解题思路的模式化与思维定势。如题:甲做一个零件用4分钟,乙做同一个零件需6分钟,两个合作一段时间,共做零件70个,问这一阶段乙做了多少个零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结果可能有下列几种:
①甲乙做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比是4:6,他们做零件的数量比是6:4,乙做了总数的4/6+4,求乙所做的个数就是求70的4/6+4是多少,即70×(4/6+4)=28个。
②甲乙工作效率比是1/4:1/6=3:2,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11/2倍,甲的工作总量也是乙的11/2倍,70÷(1+11/2)×11/2=42(个)
③甲每分钟做1/4个零件,乙每分钟做1/6个零件,甲乙合作的时间是70÷(1/4+1/6)=168(分钟),再用乙的工作效率乘以乙的工作时间就是乙的工作总量,即:1/6×168=28(个)
④求甲乙两人合作时间:70÷(1/4+1/6)=168(分钟),再求甲的工作总量:1/4×168=42(个),最后求乙的工作总量70-42=28(个)
⑤工作时间一定。做每一个零件的时间和做零件个数的比成反比例。设乙做x个零件。则6x=4×(70-x),等等如上训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材料,丰富的数学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活跃的数学思维能力。离开数学语言,所谓数学思维只是一具空壳。
     三、创设条件情境,激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尽可能多地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多角度地引发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让学生有充分的表现机会,满足学生的心理表现欲望,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请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小圆、中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学校的圆形花坛能滚动测量吗?”于是学生想出用“绳测”的方法。当学生自感满足时,我进一步提问:将一个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先在空中旋转,然后提出球在空中旋转一圈的轨迹,圆还能用绳测吗?此刻学生困惑了,我顺势提出“滚动”和“绳测”的方法都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就这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形成良好学习心态。这种心态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础,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此外,我还十分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应用折叠法,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并问其中的一份和三份各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再找出一些折得不等的图形,问:“其中的1份和3份能不能说是这个图形的1/4或3/4?为什么?”就这样,通过不同的折叠推导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求知的快慰,这种快慰的感觉,有助于克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单调或其它原因产生的心理疲累,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时代需要创新,时代需要教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做的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而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