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之我见--作者:马二军

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之我见--作者:马二军
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中学       719315
 
 
在举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责无旁贷,我作为陕西省一名农村初中学校的一线教师,实践并体验着新课标的优越性与重要性,为了使新课标更加深入有效实施,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新课程,教师们的最大疑惑就是面对新教材、新要求,究竟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呢?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想课堂教学效果最佳,课前预习要到家
    在实施新课题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许多知识由学生探究得出,而在课堂上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教材,再去做实验、去探究,势必要花去好多时间而导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办法是要让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解决三个问题:
1.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需要准备哪些实验器材。
3.我已经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
这样有了学生课前课前的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才有时间和精力对知识多方位的质疑,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概括等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巩固有关的物理知识。
第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着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心灵的撞击中创造、生成,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宽松有序的环境下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第三、构建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就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头脑亲身经验,在与同学们交流合作中,相互鼓励,激发对问题的探究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只有建立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比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时,在同学们已经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口吹硬币跳栏杆”实验,并比赛谁能使硬币“跳”的最高,这样把竞争的意识拉入到课堂氛围中,激发了学生探究意识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提出问题:“是什么使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并分析刚才自己探究的过程,导致哪些因素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紧接着再让学生探究实验,当吹气时,两张纸将怎样运动?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现象,使想象和思维得到验证,实验思维碰撞,使思维火花四射,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
第四、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采撷“生活现象”或“生活事例”,以帮助学生感悟、领会知识的内涵;在过程与方法上,注重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日常生活用品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来创造生动的课堂“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的积极态度,从而实现把“生活引入课堂。”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课中,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时有的同学说打鼓发出了声音,有的说自己拨动梳齿发出声音,还有的说自己用笔敲打文具盒发出声音,还有的......。接着让学生去感悟这些发声体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发出声音,同时触摸发声的喉头,感悟声带的振动。这种创设近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并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第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明、形象,容易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全面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例如,物理中的天体运转原理、原子的核式结构、“场”等概念,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技术,很好地使微观的例子宏观化,不动的例子动态化。
    总之,新课程教学过程就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环境。在一个“心”与“心”的交互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尊重,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使学生在充满“爱心”的课堂中轻松、愉快地个性化学习。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为学生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