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中学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作者:郭秀才

中学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作者:郭秀才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中学                    562407
    《新课程标准》希望学生“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课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新教材所选文本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蔡元培曾经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发育、思想性格渐趋定型的重要阶段。崇尚美、追求美是当代青年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通过语文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意识,使学生的人格素质臻于高尚,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古今中外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童话等构成了一个个精致、完整、丰富、生动的美好世界,那里面有美丑的交锋,有优美的人性与风景,有崇高的人格和景观,有人生的悲和喜,有世间万物的幽默和滑稽……学生在这些令人赏心悦目,情感激荡的美的事物,美的对象面前,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认识美——发现美——孕育美——赞颂美的过程中将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激起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德性的陶冶”。在语文教育中锻造审美观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文本内容,抠词析句,引导学生鉴赏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好句子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尽管是说明文,但是我讲到举赵州桥一例时,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以及“古朴” 、“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等词语,结合课文彩图,投影片等手段,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说明事物特征的准确鲜明。通过阅读鉴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鲜明特色,劳动人民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这样既提高学生说明文分析能力,也可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二、在课文的品读中领略自然美
写景性散文中,作者通过语言再现客观现象,表现作家的审美观。所以对此类文章的把握要建立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作者通过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朱自清的散文《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动人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清新、明丽、鲜活的自然之美。同时作者还在自然的美景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热爱春天,寄希望于春天,寄希望于未来。这就把人的精神世界融进了自然美,使美的意境得到升华,如果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到了这一点,那么美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加强“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诵读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读通文字,读懂内容,读出语感,读出文章中的形象。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由读,集体齐读,配乐朗读,配画面读。朗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也把文字化作鲜明的形象再现给学生,唤起他们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的真、善、美等情愫,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美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文章表现出的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美读”不但辅助了教师的讲解,也能起到美育的作用。
四、深入鉴赏中达到审美情趣的升华
除了引导学生去感受欣赏外,注意进一步体会作品中包含的作者崇高的审美理想,在教学中注意真善美的熏陶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注意的环节。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一般感受美到懂得鉴赏美。
如鲁迅《祝福》一文,从文字上就可以频频看出人们对祥林嫂的种种蔑视与欺凌。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和老师的启发,他们会同样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嘲笑封建礼教的滑稽与荒诞,愤怒无情无义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端。但教师可以通过“柳妈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的质疑引导学生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她捐钱信佛,似乎很善良,但她却仍瞧不起祥林嫂,只因她克死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本是和祥林嫂一样的处于社会底层给大户人家帮佣的妇女,但顽固的思想病态淹没了她应对祥林嫂的同情。归根结底,作者要表达的是这种制度的顽疾给人们精神上所带来的束缚。这样学生更加愤恨这种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统治,使文章的主旨升华。
五、剖析形象,引导学生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语文版九年级上《一厘米》中,在公共汽车上,在寺庙里,母亲陶影的神态、动作、充满母性光辉的目光、时而温柔时而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美德也有陋习的真实可信的母亲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那份浓浓的亲情,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为父母分忧。
六、以读促写,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新世纪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还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看学生能考高分,而是让他们能将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回归于生活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采撷美,说谓“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物之生而美者,盈天地皆是也”(清文学家叶燮语)。审美素养的积累,教学中的启发想象,可逐渐增强他们的创造美的能力。春日踏青、夏天郊游、秋日赏菊,隆冬看雪。都可以让学生陶醉于青山绿水之间,感到万水千山总是情。一把泥土,可引起故乡恋情;一枝杨柳,可想到友谊的珍贵;一朵春花,可遐思青春的美好;一片朝霞,可象征祖国的强盛。总之,学生学会了观察、联想、想象,就会把握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奥秘,由感受与探索美,鉴赏与评价美。进而萌生出美的创造力。
   通过讨论、写作实践可以使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活动走向高层次,由一般的感知美上升到理解美,体验美,创造美。这样不仅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和深化了知识、陶冶了性情、增强了抵制精神污染的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高尚、积极。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以“美”的境界,辅之“美读”,兼以“美”的赏析,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个性。升华美的情感,激发美的创造,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