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揭开古诗面纱 开放课堂生成精彩
——《观刈麦》课堂教学案例
向艳苹
湖南省永顺县民族实验学校 416700
案例背景
古诗,我的挚爱,她丰富的内涵,精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一直以来我都在探索与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也能与我共鸣,领略这份文化的精彩,可因为作品本身与学生时空的差距,加上提高考试成绩的思想作祟,因而有时难免犯急功近利的毛病,认为狠抓字词句的落实最为重要,而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导致学生常把古诗文的学习等同于死记硬背,感觉不到其中的情趣,我一直竭力寻找解决的突破口。
《观刈麦》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文本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贫困,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去理解感悟(农民长时间弯腰低头割麦,虽已力尽却不愿休息,为了抢收,把疲劳和炎热置之度外,可即便这样,收来的粮食还不一定够交税,今日的拾麦者不就是昨日割麦的农民吗?)这样启发引导,学生易于接受。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初中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的艺术。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应该从诗歌的音韵、所展现的画面、意境、情感等方面切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动听,动情,动心,达到欣赏的目的。
案例描述与评析
片段一:
课堂上听了朗读录音,轻声跟读之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我发现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认真地练习朗读,发现哪儿没读到位时,又一起讨论然后再读,很是投入。读了几分钟之后,我问:“哪个小组的同学能给我们展示一下吗?”话音刚落,就有六个小组的同学举起了手。我叫了最先举手的第二组同学来朗读,让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待会儿对他们组的朗读进行点评。第二组的同学在组长刘伟的起头下大声地读了起来。
读完,师:哪些同学能点评一下吗?
生1:总的来说他们读的还不错,声音洪亮,注意到了节奏,就是彭立魁把“石(shí)”读成了“dàn”,这个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以宣尝为二千石”,书下有注释要读“shí”。
生2:“闻者为悲伤” 的“为”要读“wèi”,“曾不事农桑”的停顿应该在“曾”字的后面。我听录音里是这么读的。
师:听得很认真,说得很准确。
生3:我觉得他们在读到“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几句诗时,读得很平淡。没有读出感情。
师:说得很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生:3:我觉得要读出悲伤、压抑的味道,节奏要较慢,特别是最后一句声音要拉长 。像这样读。(接着该同学示范了一遍。)(我和学生都点头表示赞许。)
生4:我觉得他们虽然声音洪亮,但基本上是一个语调。开头要读得欢快些,因为麦子丰收了,接下来是说劳动人民的辛苦,应该读得悲伤一些,特别是最后要读出诗人的愧疚之情。(同学们纷纷鼓掌)
师:感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点评,这首诗原来要这样去读,同学们是不是迫不及待的想读一读?
生:是
师:下面就请大家齐读一遍。
……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教学就应该着重体现朗读。但本堂课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朗读指导,而是在听读——跟读——自由朗读——小组示范朗读——全班齐读的基础上,注重了语气、语调、掌握了节拍速度,尤其是在小组示范朗读之后,学生们的点评就很好的阐述了这首诗应该怎样去读,这是学生们自己体会出来的,说明他们已经入情入境了,比起老师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多了。)
片段二:
师:根据我们学过的方法,古诗文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赏析呢?
生2、从用词、修辞的角度。
生4、从布局安排的角度。
生5、也可以从情境、情感内容。
生6:也可从写作的方法,写作角度等方面。
师:说得很好,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任选角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赏析诗歌,如有疑惑请提出来,再看看其他同学能否解答。
(学生们非常积极,你一言,我一语:麦收季节全家人都出动了,那个抱着孩子捡拾麦穗的妇女真可怜等等。)
过了几分钟,第三组的喻春花提出了他们小组的疑惑: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麦子丰收的景象呢?
马上就有几个同学站起来为之解答。
生7:农民本来就很忙碌,麦子的丰收意味着农民要更忙了。
生1:是呀,为下文写农民的辛苦忙碌作铺垫。
生8:虽然麦子丰收,却看不出丰收的喜悦,足见农民生活的艰辛。
师:说得很到位,哪组同学还有疑惑?
第一组的龙凯站起来了,他说:为什么丁壮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呢?
(同学们轻声议论着。)
生3:他们并非不知道热,只是珍惜夏日长长的白昼。
生9:为了抓紧时间抢收,再苦,再累,再热,也要挺着。
生10:如果下雨了,之前的辛苦就白费了,所以要抓紧时间抢收,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
师:说得很到位,但不够具体,是怎样一种矛盾的心理?
生6:一方面太苦太累了,真想歇一歇,但另一方面为了抢收为了活命还希望白天再长一些。
(学生自发为之鼓掌)
第四组的田梦琴说:我们这组有个问题,就是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下,那个妇女为什么要抱着这么小的孩子去捡麦子呢?
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
生4:为了养家糊口,她只得这么做。
生7:我想,她家里的其他人可能都在为生活而奔波,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辛苦呀。
师:说得很好,但不够深入,想一想,她的生活如此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谁能补充一下?
生2:我来补充,归根结底是繁重的赋税造成的,从“家田输税尽”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来,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动却还不够交租税。
师:说得真好。“苛政猛于虎”呀,一个“税”道出了农民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第七组的杨金凤:老师,前面同学说得非常好,可我有一个疑问,诗人既然有“余粮”,为什么不直接去帮助那个妇女,却要在那里自责呢?
(学生们都纷纷点头,轻声议论说,“有道理也”我也为学生的这一问叫好,怎么引导学生回答呢,我转念又想,先别急,先来用心地读一读)
于是我说:提得不错,有自己的思考,不过我们先不急着回答,刚才听大家读得那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读,大家边听,边思考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教师很投入地朗读)学生纷纷鼓掌。
生11:贫困的农民太多了,诗人的那点“余粮”对他们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生12:诗人肯定会帮助她的,这么做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农民的悲惨生活。
师:说得有道理,大家再想想,怎样才能让农民生活得轻松些呢?
生:减轻赋税。
师:没错,最好让谁知道,才能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身上的负担呢?
生5:皇帝。
生1:当政者。
师:是呀,他希望朝廷能了解民生疾苦,体恤民情,减轻赋税,这也是他写作本诗的目的,正如他在另一首讽喻诗中写到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闻。”也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
……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在这堂课上,“教什么”的问题不是由老师设定的,而是由学生根据他们的实情提出的,也是学生最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当然就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
案例反思:
本堂课一改过去古诗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一改过去先教后学的老方法,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综观课堂教学的前后,获益匪浅。
一、以朗读感悟为突破口,读出韵味、读现情状、读懂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的“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朗读不仅可以了解诗歌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还能在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这堂课中,我设计了听读、跟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这些形式的朗读,并要求同学适时的进行朗读评价。这样就使学生意识到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还要把握住语调的轻重,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诗人的情感。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和其他同学的点评中,就很容易感受到诗歌带来的情感体验,同时,对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片金黄的麦穗,仿佛看到了全家出动辛苦劳作的画面,看到了那个生活悲惨,抱子拾穗的妇女,也仿佛听到了诗人的自愧之声。在读中既把握了文章沉郁悲怜的感情基调,又初步感知了诗意。
二、以品味质疑为着落点,疑出氛围,议见效果,品出意蕴。
在片段二中,我先让学生回忆鉴赏诗歌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角度交流讨论,共同赏析诗歌,如有疑惑请提出来,再看看其他同学能否解答。学生非常积极,不时有同学提出自己小组的疑惑,其他小组的同学也争相为其解答。尤其是在杨金凤提出疑问后,通过自我深情的朗读,与学生一起深入文本,体悟情感,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由此又多了一分惊喜。欣喜自己找到了一直追求的那种教学相长、自然和谐的感觉。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死水”课堂,创建了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动感课堂”。自然也就达到了主动求知,快乐求知,合作探讨的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语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反思本课正是朝这一方向努力行进。通过诵读让学生读出韵味、读现情状、读懂内涵,从而"让学生把知识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语),令他兴奋,令他沉思,令他珍藏永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赏析,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进入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动”起来了,思维也就特别活跃了,在学生“乐学”、“会学”中揭开了古诗的神秘面纱,开放课堂生成了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