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能力--作者:邹 粉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能力--作者:邹 粉
                                 贵州省盘县乐民镇中心小学                  553504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自然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使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理念越深入,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越充分,课堂教学提问的指向性越发显得重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应当是学生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因此,帮学生树立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无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拓展他们知识的新领域和开发他们认识的新视角。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
    关键词:问题;引导;探究;资源的利用
一、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2、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课后学生的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
   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
二、在“引导”中激发“探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不仅要给学生指点思维的方向,更要创设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发”意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浓厚兴趣。
  1、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一位教师教《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后,要求学生讨论;“鹬、蚌被渔人捉去之后,它们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呢?”同学们思考后,有的说它们互相埋怨;有的说它们怎样后悔;有的说他们怎样逃走等。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根据知识体系,承上启下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激发探究欲望。
 2、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时,教师适当加以引导,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又能使他们感到明确的“探究”目的,树立成功的信心。
  引导探究式教学可以不断激起学生的未知欲望,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自主探究的状态,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积极。
    三、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其科学素养。科学课的这个特点强调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六、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研究,使科学课的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实践、探究的活动课程。
  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山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我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实验,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与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自体验”,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试验教学,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科学课真正富有失效,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武汉大学图书馆  2001.07
2、素质教育与发展   北京教育出版社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