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七中学 830013
近几年来,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小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触目惊心;社会上重大事故及其他灾难性事件也频频发生,生命意识教育迫在眉睫。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成为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新课程下要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一、从教材中直接寻找生命意识
1.抓住课堂教学,探究文本生命意义。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理应“披文入情”“为情造文”。如在讲授《真正的英雄》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所创设的悲痛情景之中,紧紧抓住“这些航天员生命惨烈地被毁,那生命的意义又何在?”“若是你的亲人也献身于航天事业的,那你又作何感想?”等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索生命的意义。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争辩、激烈的思想碰撞,领悟了深刻的生命意义:人类社会要发展前进,必须用生命与天斗、与地斗,必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
教学中,探究人物的命运也很有必要。如对《伟大的悲剧》一文的教学,教师要紧紧抓住文中的核心问题进行发问:斯科特所率的探险队在探险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值不值?生命还有意义吗?学生有时会陷入一时的迷惘,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让人看。”让学生再通过合作探究,正反小组辩论,最后通过师生的互动研讨,对生命意义形成较一致的看法:斯科特所率的探险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虽败犹荣,“荣”就“荣”在他们都在颂扬一种生命中的冒险与探险的勇敢精神以及为事业而献身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冒险、去攀登、去进取,人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好。如中国的南极科考队员就是典型的一例。
渗透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与归宿。
2.生命意识教育可丰富教学内涵
新课程中的有些篇目,虽然人类生存与生命意识不明显,可我们仍可以通过充分挖掘文本、语言来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揭示生命意识领域里更丰厚的内涵。
如教学《斑羚飞渡》时,教师作如下的教学设计:简介有关背景资料,诵读课文,看课件中镰刀头羊率领斑羚飞渡崖谷的整个“动漫”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教学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命意义:从这场飞渡中,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迪、人生的启示?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人性的亮点和生命的光彩为什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落?镰刀头羊等愿意做年青斑羚的跳板,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年青的生命,从中说明了什么?你会有什么想法?类似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吗?
又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因小路更有意思;“我”顺从母亲的意愿走大路,照顾老人。可母亲还是按照孙子的意见走小路,从中让学生体会到长辈对幼小的关心与呵护,也是一种生命的关怀。
生命是相通的,在动物身上也可曲折地反映出生命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憧憬寄托在动物行为的描写之中,借物喻人。或者说,作者善于从动物身上找到人类生命高尚品质或卑劣品性的参照物,以动物为镜,反观人类的言行。又比如,《华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也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人的颂扬。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生命)所承载的精神品质。
可以说在语文知识的信息中无处不包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因而可以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沉思考,使之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所在,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加强了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利用故事、典型事例进行生命教育
1.珍爱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人的天职。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以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每一个人。他身残志坚,尚能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四肢健全的中小学生们,何愁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贝多芬,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当代数学家斯蒂芬都是非常典型的事例。
许多文人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范仲淹、文天祥……现代的鲁迅、柔石、闻一多、巴金……外国的如荷马、塞万提斯、安徒生、贝多芬、梵高、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卡夫卡、海明威等都是如此。他们从自我生命遭际与生命状态的体验中,深邃地由自我的生命意识来反观整个人类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意识锻造了他们不朽的灵魂和崇高的品质,从而使他们具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开阔胸襟,人格精神上得以闪光,并垂范于后世。
2.欣赏生命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应努力培养他们如何去欣赏生命,懂得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爱迪生一生进行了无数次的发明,托尔斯泰留给了后人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他们虽死犹荣。在介绍司马迁时,完全可以说他由于忍受了天下的奇耻大辱而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生命的价值得到了升华;唐代诗人张继就是因为名落孙山,因而有了《枫桥夜泊》的千古绝唱,名垂青史;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因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才造就了一代天才诗人,生命的意义不同凡响。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宁可饿死也不愿受人格侮辱,“贫贱不能移”;闻一多先生宁可倒不去也不屈服,“威武不能屈”。他们的举动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何尝不值得学生学习?
三、诵读古诗文,领略生命意识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一部诗歌史,有许多“生命”篇,中国古典诗歌表现的常常是在生命里遭遇到的事物引起心灵的感动。中国古诗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如羁旅行役、情爱怀春、遭际遇合、生离死别 、咏史怀古……内涵非常丰富。 这种生命意识最直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诗人先哲们对个体渺小、人生苦短的嗟叹,如逝水、悲秋、惜春、落花、明月、牛山、北邙等意象,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古人的这种生命意识。
如教学《杜甫诗三首》中,诵读品味感悟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与坎坷的人生经历,深入分析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动乱多事的年代,个人生活又异常艰难,强烈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熔铸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诗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达百姓生存状态与思想情感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他也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既写出了安史之乱的现实,又反映了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足见其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关心苍生的生命意识。
当然还可通过诗句对比,如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对生命的伤感情怀与叶剑英元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老当益壮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最美不过夕阳红”,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积极向上,乐观地看待生命。
四、从写作中渗透生命意识
除了在语文课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外,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渗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一篇作文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精神生命。作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和呵护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在写作中可以谈人生观,谈理想和价值观。
在许多国家,学生都要接受死亡教育。孩子们在墓志铭里设计和勾勒自己的人生轨迹时,会懵懵懂懂地产生一种生命意识,这是可贵的。对这位通过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墓志铭来创新教育的另类教师,确实应该“另眼相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意义深远,途径广泛,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做有心人。它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无限生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