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县博白中学 537600
摘 要:由于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客观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继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还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 分层次教学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学生掌握高中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升学率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时髦的口号,鉴于各种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所谓“分层次教学”,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各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评价使各层次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的教学方法。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而且一个班级人数较多,如果以中等学生的水平为准来进行授课,长期下来必然会形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优生学习没动力,潜在的能力得不到激发,后进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改变统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开展“数学分层次教学”,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唤起学生的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次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数学的分层次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 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
3. 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 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5. 调控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控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6. 激励原则: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高中数学中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在的知识结构及严密体系,决定了数学必须遵循可接受性原则。由于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客观差异,他们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要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的问题,就必须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高中数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生分层。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在实际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这两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数学基础的差异,结合教材的要求和学习可能性水平,将每个班的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使他们能听懂新课,最后达到在教师的提示下能完成教材中A组的习题。B层是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能掌握教学内容,独立完成数学课本A组练习题及B组的部分习题。C层是能力较高的学生,他们除了掌握A、B两个层次所掌握的内容外,还可以适当的多做些提升性的题目。
2.备课分层。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3.授课分层。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活动,如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分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关键所在。所以分层授课成为了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鉴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分在不同的教室上课,如何分层授课就尤为重要了。例如,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什么叫函数?映射?
②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③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然后让差的学生回答①题,中等学生回答②题,好的学生回答③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充分了解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函数概念”这一难点。
3.课堂练习分层。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
4.作业分层。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缘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配以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测验分层。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分层测验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对学生的测验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选择不同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我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这样一种模式,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