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二中 637900
摘要: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一年级教学是基础教学, 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思维 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我根据 教材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由于刚入学的儿童语汇贫乏,表达能力较低,所以,我在备课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出口头语言培养序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 数学语言上面。
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积极性 培养思维能力 类比法 巧设问题法 结束语
一、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 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二、创设机会,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思维的能力
根据“创设情景引疑,积极感知尝试,诱导形成认识”的原则,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中不断充实完善原有的认识结构。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一位 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 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四、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 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 。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 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 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 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 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 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 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 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结束语
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 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志;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丹东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高中教学质量[J];中学数学;1983年01期 3、引起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J];数学;1983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