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农村小学生作文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作者:梁画云

农村小学生作文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作者:梁画云
广西靖西县教研室  533800
  
      小学阶段是最不受束缚、最自由的阶段,是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热情和造就完善智力的最佳时期。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阶段,可塑性最大,所以,小学生处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极佳阶段。
    农村小学生,是一个有突出特征的儿童群体,这主要源于其生活环境、条件等。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比起城市小学生来说,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偏弱,所以,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特别的迫切。而农村小学教师身上,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资质应当说是参差不齐,有必要给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我就四个方面谈一谈农村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策略。
一、讲故事——熏陶
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不管什么学科,在引导、训练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归纳生成与情感生成。通过讲包含创造性思维因素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去领悟故事情节中包含的道理以及见识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做人做事所带来的奇妙效果,就是典型的归纳生成与情感生成,一定是农村儿童少年喜闻乐见的。
那么,什么样的故事包含有创造性思维因素呢?就是包含了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联想、创造性想象、灵感思维等因素的那些故事,许多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以及发生在农村生活中的一些身边故事,都包含有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因素,都适合于我们选来给学生讲的。
    通过讲故事,来熏陶农村小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在作文中进行创新思维的欲望,这在农村学校应该是一条简便易行的策略。
二、讲方法——训练
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引入门”、使他们“想创造”之后,我们就要教会他们“怎样创造”了。这就要教给他们创造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创造技能的训练了。
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一定要注意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出一些恰当的题目,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有趣和有用。以发散型思维能力培养为例,我们可以这样去实际操作:例如,可以让他们去思考“牛有哪些用途”“红薯有哪些好吃的做法”等等,等到学生已经穷举其用法了,老师再举出我国古代战场上运用的火牛奇阵之类(如果学生没想到的话)的新奇用途,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他们的思路,从而丰富其作文内容,提升其作文质量。
创造性思维其他方面技能与能力的训练,如求异型思维、逆向型思维、创造性联想、创造性想象、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思维)等,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类似的办法,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然后,让学生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相关的作文素材,写进作文里。这就会在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的同时,增加许多趣味,开发学生智慧。
三、办展示,搞比赛——激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文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本是一件默默无闻的事情,但我们农村学校应当把它做大做强,因为,学生作文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背后,是潜在的巨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我们农村学校要力争将它做成一种文化。
    既然要做大做强,做成一种文化,就要想方设法扩大它的影响。那么,办展示,搞比赛,就是简便易行、而又收效甚丰的办法。我们可以在每半个学期或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创新型作文竞赛,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进行展示和奖励,这势必大大激励广大师生的创造积极性。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做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就完全可能孕育出一股潜力巨大、将来对农村建设影响深远的先进生产力来。
四、迁移延伸——升华
    在农村小学生中,进行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来是一件普通不过的平常事,其影响可能很微小。但是,我们农村学校的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行为,都不能犯“近视症”,我们都要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提升农村先进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终极使命。因此,当我们在对农村小学生进行作文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放眼全社会、放眼世界、放眼未来,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作文训练中尝到的先进、高端的思维方式,广泛、巧妙、有效地迁移延伸到其他学科中去,迁移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以此来升华他们的智慧,升华他们的未来,升华他们的生命,也升华农村的社会面貌!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