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作者:袁纬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作者:袁纬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学校             015313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每一位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根据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从把握课标、重难点、知识目标、多媒体教学四方面粗浅的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课程标准;   知识目标; 多媒体教学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课堂中仅是一导演角色,学生表现不好了或者不会的时候我们指点一下,切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对于教材我们仅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讲好一节历史课?下面根据自己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     以课程标准为备课和上课准绳,吃透、把握好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下,要想上“好”一节历史课,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备课、上课的准绳。教师要真正走进教材,站在一定高度上整体把握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参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例如:北师大版的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课程内容标准是这样说的: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重点之一就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多学习,多充实。真正实现新课程下师生的“教学相长”。
二、     以课标为准绳上课一定要把握住教学重难点
一堂完美的历史课,好比一部精彩的影片,要有扣人心弦的开头(导课)、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情节(重难点知识)、还要有令人回味的结尾(情感升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平铺直叙,否则就成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要善于整合教材,取舍教材,把时间用在突破重难点上。教学中要有创新。我在讲《维新变法运动》中没有循规蹈矩的从“公车上书”讲起,而是打破常规: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直奔主题,问学生:什么是维新变法运动?通过洋务运动的引导得出整体结论。本部分起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让学生整体上把握什么是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难点攻破,后面以人物串事件就水到渠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严复和《天演论》我仅用了这节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学习;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上,学习“百日维新”的内容、“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以及得出的结论,重点学习“百日维新”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在讲到谭嗣同时是一个情感升华的亮点,以谭嗣同死的值不值得展开辩论。这部分设计新颖独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为当代中学生该如何发扬自己的爱国情操?把历史和现实拉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一旦历史与时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的情绪马上会高涨起来,兴趣被激发,学习气氛变得非常活泼。
三、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我曾经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因此本节课上的很失败,我课后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把最根本的东西丢了——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
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走入了误区:即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明确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课件要用的有价值,非用不可时才用,体现教学重难点时才用。幻灯片要“少而精”,一节课幻灯片10到15张就够了,再多了就适得其反了。而且每张幻灯片上的字也要“少而精”尽量给学生减轻负担同时也省时,一节课40分钟有限。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多媒体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上,教学成功的真正秘诀是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希望我的粗浅的一点认识能抛砖引玉,让我们的历史课堂能汲取更多的养分,真正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历史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案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