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县泉水中学 535325
【摘要】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初中生对之更是望而却步,进而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距离感,久而久之,它严重阻碍了初中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影响着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是当务之急。笔者以此为出发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发现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策略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作文能力对于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甚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在一些乡镇中学,学生只要一提到写作文,就会产生恐惧感与厌恶感,大部分都处于敷衍了事的写作状态。语文教师也忌惮教作文,面对学生错字连篇、空洞无物、毫无章法的作文,也感到无计可施,作文课不知如何讲解,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可以说,为了作文,师生双方都心力交瘁,却无法将作文教学从这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中解救出来。
一、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 初中生作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懒动笔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后很多事往往能够事半功倍。但据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初中生对写作文普遍是缺乏兴趣的,他们只要一提到写作文,就直叹气、厌烦,往往苦思冥想、搜肠刮肚却仍无从下笔。总觉得无内容可写,只好胡编乱造,甚至有些索性随便抄袭一篇应付了事。再加上老师在作文批阅时,吝啬鼓励、批评泛滥等原因,使得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很少有受到赞扬的经历,无法体验到写作文的乐趣,对作文产生畏惧,不愿积极地进行作文写作。时间一长,对作文的反感情绪与日俱增。
2、“贫”语言
当前初中生所写的作文的语言一般比较匮乏,口语化现象严重;不能正确遣词造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在作文很少应用到,名人名言、成语典故、民间故事等更是少之又少;故事情节一般比较庸俗简单,且大多是捏造的。能做到没错别字、语句通顺,用词华丽,有文采基本没有。总的来说,当前初中生的作文流水账现象十分严重。
3、缺情感
大部分学生所写的文章都是胡编乱写的,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基本没赋予有个人感情在里面。这主要跟当前初中生生活单一,他们的生活基本是“三点一线”模式,加之学生本身很少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社会缺乏了解,生活单调,缺少生活感悟,他们所作之文基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的文章很少是有感而作的。自然而然,个人情感的注入基本是很少有的。
4、书写欠美感
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工具性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进而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而忽略了语文学习中的书写规范的这一环节的训练。作文的书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很多学生的书写很潦草,连基本的字迹清晰都没有做到,更不用说具有美感。
(二) 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初中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当然既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重知轻文,导致作文课时不足,训练不够
《课程计划》规定,中学生每周安排六节语文课,其中作文课两节。7—9年级写作的量的要求是:“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然而据笔者的调查,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般2—3周才安排1—2节作文课,多数教师每学期安排学生写5—6篇作文,真正按照新课标要求每周安排2节作文课的教师几乎没有,作文的篇数也达不到要求,而且大多数教师的评语简单,有的教师甚至敷衍了事,没有指出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只打了个分数,有的甚至只是以一个“阅”字打发学生。除了每学期少得可怜的几篇作文之外,其他诸如日记、读书笔记、周记等课外练笔几乎没有。
2. 作文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系统训练
当前很多中学教师都没有写作文教案,作文训练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作文课安排也很随意,题目也只是随意拟一个,然后提几条要求就让学生写。许多教师根本不清楚初中三年中每学年、每学期应该完成哪几方面的作文教学训练任务,要达到什么目标,导致有些文体初一练了,初二、初三还在练,而有的文体(比如应用文)初一、初二一直不练,拖到初三毕业前才匆匆补练。无系统、无计划的教学工作给初中作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随意性,如果不及时改正,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是遥不可及的梦。
3、教师不重视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评改的方式欠佳
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交到教师手中,语文教师却没有认真批阅,随意地看一下,随便给个分数,有时甚至一个“阅”字了之,或者干脆以太忙为由不批改,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批改时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没有细心地发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给的评语大多都是千篇一律的“中心不突出、情感不真实、语言不够流畅、立意不高、思想不够深刻”等笼统的评价,学生看后也不懂具体是什么问题,所以也无从改进。学生辛辛苦苦写的作文,却得不到教师的一点肯定和鼓励,无法在写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导致学生谈作文色变,视写作为烦事、苦事。
二、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造成初中作文教学水平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生、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因此,笔者认为,要走出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关键还是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方法及作文教学的技巧,进而使作文教学效率和水平得到提高,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笔者就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 教师要备好每节作文课
除阅读课文教学要备课外,作文教学也要备好课。备好课,设计好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教案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学科改革的时代精神,适应新时期人才素质的要求,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的特点。
(二)制定完整有序的作文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的计划,小至周计划、月计划,大至学期计划、学年计划,都要细致,明确哪个阶段要掌握哪些写作要领,达到怎样的写作目标。计划还要及时检查、调整,适时查漏补缺,不断完善,防止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以下是笔者训练学生作文的一点小看法:初中生作文训练可以分专题训练,比如,初一重点训练学生对作文片段、细节描写这一模块;初二、初三重点训练作文的开头、选材的情感、结构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可多培训学生仿写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作文课的教学目标,所选题目应由浅入深、由易而难,这样学生才会对作文慢慢缩小距离感,进而产生兴趣。
(三)重视作文讲评
学生每写好一篇文章交到老师的手中,无论老师给与好评或是差评,他们都是期待老师能认真对待。因此教师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评语要给与一定的肯定和明确指出问题所在,不要敷衍的用笼统的评价。在每次讲评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给与肯定和赞扬,对于不足之处也不要一味批评,要学会给与学生信心,让学生慢慢喜欢上写作,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文的讲评方式可选用教师讲评和学生互改两者相结合。教师讲评的作文,首先要选定例文,例文要找出不同风格、层次的模板,并对其进行详批详改,然后印发给学生,并对例文进行详细分析。学生互改的作文,教师要提前让学生知悉中考作文评分的标准,要求学生对所改的文章进行细评、写总评并打分,避免一些恶意的评改,须做到公平、公正。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能让学生得到锻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四)强调书写,加强写作训练
语文教师从初一就要从最基本的规范书写抓起,要求学生无论是平时的练习、考试还是作文,都要尽量杜绝错别字、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书(字典、词典),增强规范书写的意识,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以期达到作文书写正确、干净整洁的目的。除了书写问题教师要重视之外,对于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训练不一定就是训练死板的不断写作文,可以灵活变通训练,比如要求学生定时定量的写日记或读书笔记等,也可以成立作文互助小组、兴趣小组等,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就是培养兴趣,兴趣往往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对此教师可以开展阅读周、朗诵比赛、默写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改变学生单一的生活模式,让他们切身参与到活动中,真实地去感悟生活,同时也可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各自的人格魅力。对于活动结果教师应给与适当的总结和奖励,让学生更有激情去参与。这样的活动开展多了,学生的生活自然会丰富起来,语言组织能力将会得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个人情感也会得到升华,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空洞,从而写出来的作文更具生活味。
三、对未来的展望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为语文教育水平乃至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钱开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4] 陈机敏.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研究[J].安徽教育,19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