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介绍/征稿启事/期刊封面浏览 /联系我们/获奖情况 /期刊浏览 /课题研究
滚动公告
主    办: 中国国际教育学会
          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辑出版:当代教学论坛杂志社
社    长:黄晓龙
顾    问:刘华武
主    编:赵子娟
刊    号:ISSN1672--3651
          CN43--1678/G4
编    委:冯威   王锡武  
          陈道权 李峰 
          何凡         
我的链接
      在线咨询
友情链接
浅论和谐初中数学课堂

浅论和谐初中数学课堂
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第六初级中学     李仁波
什么是和谐数学课堂?
数学是门科学,它是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由此可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是最终也必将走向生活。
新课改中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要达到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这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作用,不仅仅是传递给孩子们知识,帮助他们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窍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情感和态度,这才是真正对于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把学子比作一座万丈高楼,人的目光所能见的富丽堂皇就是学子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是真正支撑起这万丈高楼的基础就是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它内隐于人的知识之下,深深地嵌入实践之中,并在人的一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的有机统一才是构建和谐初中数学课堂真正的内涵所在。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一、身为世范,为人师表
教师是作为和谐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中更应该树立身为世范、为人师表的形象,做好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们传达的始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在难事难题上,更应传递出通过自己的努力披荆斩棘后的喜悦和收获,而不是遇到困难的焦虑与烦躁。通过平常的一点一滴,教师言传身教,用积极的态度陶冶学生,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课前准备,有的放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是一件复杂的工程,它是由平常每一堂课这样的砖瓦构成。而在每一堂课中老师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采用灵活的组织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详细规划每一步的教学步骤是什么,思考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做好应急预案。还有如何利用学生的兴奋时间,高效的传递课堂知识,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争取快速高质的完成课堂任务。
三、和谐氛围,有效鼓励
初中生正是叛逆期,正是“拉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年龄段,他们渴望展现自我,渴望得到成人对于他们独立人格的承认,得到成人给予他们的夸奖、鼓励。构建一个平等、宽松、民主的数学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尤其对于数学这个学科来说,大多数人认为它是是枯燥、乏味、难解的,在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往往会事半功倍。
构建民主和谐的环境,老师要真诚的关心、爱护同学,走进每个同学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师生双方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教学中,教师本身更多的是作为学生们的合作者和朋友,要积极鼓励每一个同学独立思考、相互合作、积极交流,特别是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老师要给予正面积极的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得到承认的喜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团体的合作体验成功。让学生们在快乐的心情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施加了正面积极的影响。
四、差异发展,合理评价
和谐的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学的学习获得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所必须的数学。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每一个学生我们都一视同仁,传递教授给他们相同的数学知识,这是大众数学,但是每一个同学对于数学的兴趣、理解程度不同,和谐的数学课堂真正要求的也正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帮助他们在数学上拥有不同的发展。对那些对数学有很强兴趣和理解能力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积极正面肯定的评价,希望得到老师的看重。因此,在进行课堂评价时,切忌敷衍了事,坚持以客观公正为基础,以鼓励夸奖为主,提出深入学生内心的评价。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的良性发展。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既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课堂,也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课堂,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优化数学课堂,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创新,给予其正确的评价,帮助学生获得受益一生的数学,最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的正确的价值观,这将作用于学生的一生,帮助其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版权所有:当代教学论坛杂志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100044-12信箱 联系电话:010-56252010 传真:010-56252010 Email:ddjxlt@126.com

浏览次数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